第296章 买椟还珠(7 / 10)
一段文字:“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他是按尺寸分,大一点儿的是柜子,小一点儿的是匣,再小一点儿的就是椟。柜、箱、匣、椟,在早期是非常重要的储物用具。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科技坐标,就是容器的发明。我们喝水要拿杯子,吃饭要拿碗,甚至洗个盆浴都要有澡盆,对吧?
而文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开始不太明确,比如刚才说的柜、箱、匣、椟,区分比较混乱。但是随着文明向前进展,名词的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比如今天的柜和箱,指向就很明确。
中国人的概念中,柜要有门,箱要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答案跟我们的文物有关。我国历史上有冰箱,它出现时是箱形,上开盖,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确。
电冰箱是1929年发明的,上世纪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觉得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电的“冰箱”吗?因此,电冰箱进入中国的时候,就顺着中国的古代称谓,加了一个“电”字。这就是电冰箱名字的来历。如果古代没有冰箱,那么电冰箱进入中国时,一定会叫“电冰柜”。但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现在有冰柜啊,冰柜反而是上开盖。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冰箱出现在前,名字被占了。冰柜出现时,只能被迫叫成电冰柜。中国语言非常严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改变。冰箱和冰柜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还有点儿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柜”。我们有时候到广州去,可以听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柜。但是说起来这种称谓非常准确,符合我们对箱与柜的定义。
过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儿来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个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冻三尺时,把冰采下来,裁成一块一块如同方砖似的,我印象里有0公分厚,三尺见方。然后把冰全部运到冰窖里,储藏起来。在护城河、北海、后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现在北京还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开始卖冰了。冰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特别高兴,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没有空调,个别人家里才有电扇。一到炎热的夏天,暑热难耐时,冰对人的诱惑非常大。有钱人家里买冰,买回去就搁在冰箱里。冰箱有屉,里头包着一层金属,一般都是锡,可以隔热,防止冰过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上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