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空间艺术(4 / 10)
湖秋色的由来,肯定是引用了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这是它追求的景象。后来不知为何,被好事者改作平湖秋月,却忘记了还有三潭映月。
第二个不同是西湖相当重要的一景,“柳浪闻莺”,乾隆元年叫“柳岸闻莺”。柳浪是什么状态呢?今天去西湖,岸边都是柳树。只有刮大风的时候,柳枝才能飘动起来,像浪一样。但是,有风的时候鸟是不叫的,就算叫,你也听不到,听到的都是风声。你恐怕找不到那种美好的感觉。而乾隆元年的屏风上写着“柳岸闻莺”,这就特别准确了。早晨起来,走到西湖边上,清晨的寂静中听到小鸟的叫声,多美呀。所以“柳岸闻莺”是正确的,只是后来被好事者改了。我想,改名的这个人一定某一天走到西湖边,正好刮起了大风。他看到柳树枝像浪一样翻卷,觉得诗意无穷,就把名字改了。但是他没照顾到下一步,“闻莺”这个细节没了。
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的屏风,今天都不用了,比如枕屏。枕屏是搁在床上枕前的屏风,主要作用是挡风。今天,我们的屋子本身就小,再搁一屏风在脑袋顶上,碍事。晚上一伸懒腰,给捅地上去了。但是枕屏在古代使用率非常高。从唐诗宋词里,可以找出非常多的例子,描写古人在睡觉前,看看屏风,特别高兴。屏风上面有画、有字,可以欣赏。当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挡风。
白居易写过一首四言古体诗,“貘”是古代的一种动物,“屏”是屏风。他在诗前面写了一段话:“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卫其首”,就是保护我的脑袋。白居易说:我的脑袋有头风病,风一吹总头疼,所以每天睡觉时,找一个小屏风挡在我的脑袋前,防止被风吹着。正好碰到一个好画工,就让他把“貘”画在我的屏风上做装饰。
有专家考证,“貘”就是熊猫。古代的熊猫很难见到,因为它生活地的海拔都比较高。人们就以讹传讹,把熊猫弄得非常神秘,说它眼睛是“细目”,就是小眼睛。确实,熊猫的眼睛并不大,但是看着很大。古代迷信,认为“貘”这种奇特的动物能吸食恶梦,能令人不做恶梦,有祛病的功能。所以白居易把它画在枕屏上。
还有一种跟枕屏非常类似的屏风,叫“砚屏”,只是尺寸比较小。砚屏是搁在桌子上使用的。古人过去研墨写字,墨得自己磨。不像现在,有现成的墨汁一倒就行。过去没这事儿,先得自己研墨,研俩钟头,终于研好了,爹妈叫去吃饭,回来一看,墨干了!这时候就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