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修仙皇帝(7 / 16)
摆脱了嘉靖、万历以来那种繁缛、密不透风,走向了清丽舒朗,这种风格也影响到清代青花的未来走向,尤其奠定了康熙一朝青花瓷器的基础。天启、崇祯两朝的官窑瓷器非常罕见。有没有官窑呢?有,今天依然能够找到官窑,而且相当精美,但数量非常少,远远不及嘉靖、万历时期。但民窑产品非常多,而且很多产品的质量大大高于官窑。后来的清朝没有这种现象,清朝最精美的瓷器一定是官窑。晚明的民窑青花摆脱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宫廷桎梏,变得生动起来。过渡期乃至后来的康熙青花,最生动的都是民窑,这一点跟我们的想象有点儿差距。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经济会受政治的影响,但当政治上完全处于放任的时候,经济也会自发地产生新的门类。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历史上的这些盛世都是经济的自我修复。老百姓生活非常苦的时候,一旦政治气候宽松了,马上就开始自我修复,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明末天启、崇祯统治者对瓷器生产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根本顾不上;清初的顺治、康熙刚建立政权时,也没有能力控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民窑的青花就蓬勃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对质量的追求上。过去对晚明青花的认识都有误差,往往一说晚明,就是“粗大明“,非常粗糙,实际上不是这样。我讲过,当晚明的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时候,社会的需求会增加,这是导致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个基本保证。首先是社会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
其次,晚明版画对青花的画工产生深刻的影响。晚明时期,小说非常流行,尤其是带版画插图的小说。今天去图书馆都可以查到,像《水浒》、《三国》等等,这些书都带有版画。版画一般来说,分为三大派:徽派,安徽的;金陵派,南京的;建安派,福建的。晚明时期,这三个地方的版画最为盛行,非常精美,对景德镇的瓷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崇祯青花过去不受重视。在我喜欢青花的时候,很少有人研究,再往前推二十年,就更没有人研究了。过去都不知道崇祯一朝烧过青花瓷,往往一说就是嘉靖、万历,后面跟着是康熙、雍正,就到清朝了。近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收藏家、研究者、博物馆,都对崇祯青花有误解,认为这类青花一定不是崇祯的,而是后面康熙或者雍正的。因为只有在清朝的鼎盛时期,才可能生产出来如此精美的青花。崇祯青花很多都写干支款,不写“大明崇祯×年“,只写干支,比如“丙子“、“庚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