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纹路是国运(2 / 16)
突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猜想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与政治有关。雍正的吏治在清代官场中力度最大。雍正上台以后谣言四起,如篡改遗诏等等,使雍正下决心整治康熙晚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举国上下大规模清查贪污腐败、亏空钱粮、假公济私、结党怀奸等行为,雍正要求一查到底。雍正皇帝曾经对怡亲王说:“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话说得非常重,振聋发聩。雍正这个态度,使清朝吏治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局面。雍正元年正月,雍正皇帝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发了十一道御旨,进行整顿。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三品以上的大员数十人,其中曹雪芹家的一个亲戚叫李煦,就是因为经济亏空而被革职抄家。当时雍正不是很讲理,也没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你受贿,只要你管辖的这块地方经济没搞好,有亏空,你就革职回家。《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康熙晚期的时候,库银有七百万两;到雍正十三年,也就是雍正去世的时候,库银有五千多万两,增加了七八倍。
“雍正“这个名字的来历很有意思:他原来是雍亲王,正位为皇帝,所以叫“雍正“。他强调自己很正,年号代表正统。野史上猜测,说这是他心虚的表现,所以起了这样一个年号。野史一般都说,康熙的遗诏是“传十四子“,不是“传于四子“。其实,这个说法今天很容易解释,因为“于“字当时可不是简化字,是繁体字。另外,皇帝下的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不可能连满文都给改了。
事实上,雍正是清代最为勤勉的皇帝,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皇帝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像雍正这样勤政的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雍正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跟他的父亲、儿子都不一样。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是六下江南,雍正一次都没出过北京,日理万机,终年不息。他的勤勉是有数据的,我们仅以朱批为例说明。所谓朱批,就是皇帝拿红笔在上面批示过的奏折。雍正朝现存的朱批奏折(不是全部),汉文的有35000余件,满文的有6600余件,加起来有41600余件。他在位十二年零八个月,按天计是4247天,那他平均每天要批10件奏折,最少写一个字“览“,意思是我看过了;最多的,可达万言。
我说过,艺术的表现一定跟当时的政治氛围有关。雍正是一个比较刻板的人,他对瓷器产生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官窑画得很拘谨,很规范。
风格突变的第二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