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流派之争(8 / 14)
篁叶取法倪瓒,只是变萧疏为茂密,墨色干湿浓淡恰到好处。”赵老一点点在画上点出石涛笔法的精妙所在,让鲁善工他们有更直观的认识。
“相比较更晚年的梅竹图,笔法精炼,用墨老道,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每一个枝条都有它自己的生命一般!梅花欺霜傲雪,青竹傲骨磷磷,把千百年文人的风骨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图以罗纹纸作画,由于半生半熟的纸质特点,画面达到了湿润而不漫漶的笔墨效果,更兼用笔清逸流畅,构图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数枝的竹枝得体地画于各个部位,绝对是难得的精品!”
“还有一件类似题材的梅竹图,现在藏于上海博物馆!不过上面有画题诗,我记得是:餐尽冰霜始破胎,寒情幽绝傍林隈。犹疑老鹤庭中立,髣髴孤云溪上来。踏雪几回劳杖屡,乘风一夜散香台,主人能使宽杯兴,谁道花枝不忍开。”
赵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时候显露无疑,不管是从笔法,还是整体的意境,还有同类作品的出处,甚至它们的具体差别都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让鲁善工听了心悦诚服。
“石涛为什么能被称为“四僧”?在名家云集的清初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他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作为明朝贵族遗民的他,年轻时候胸中也有伟大的抱负,不过经历大变之后,成为云游僧人,几次毛遂自荐想出世治国,但因为自己的身份不被主流所接受,最后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的理想抱负,也有佛家的禅意,这种矛盾和统一是他最大的魅力。”
“对了赵老,我听说现在的字画鉴定主要有三大流派,不知道您是属于哪个?”鲁善工好奇问道。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赵老点点头道。
“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他在目鉴之外特别注重考订,诸如题款、题跋、印章、纸绢绫、装潢形制、著录等等,无不精心审察分析,所以徐邦达的鉴定手法则具有系统性、可传授性,故而我们将他定位在技术鉴定。运用著录是徐邦达鉴定古代书画的切入点,也是他鉴定的特色之一。他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引用著录之量可观,并将其排比、对照、演绎、甄别,显示了他对历代著录的博览程度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