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十二工艺(11 / 17)
地敲打枝条也能劈开。
现在,每年都在搞大面积杉树的人工造林,所以,木槭树这些野生的植物已经越来越少了,年年都在减少,不过,还不至于完全消失。再就是说,如果这座山的树伐完了,还可以到旁边的山去,旁边的也没有了,就到更远的山去。木槭这种植物一经砍伐马上还会再长出新芽,而且它们成长得很快。
经过25年山会再还原
山上的植物从萌芽到成材需要25年的时间。
我们的话题还回到槭树的打编上来吧。劈树条的时候要求每一根树条的宽度都是一样的,这个程序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都要靠左手的感觉。树条的薄厚,要刮得没有了凹凸才算合格。要想把这个做得很满意了,至少也需要四五年的修炼。
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还能掌握一些其他的备料工艺。
劈树条用的柴刀,过去叫做“工艺柴刀”。它比一般的柴刀要直,普通柴刀的头比较宽,而这种工艺柴刀是直的,刀刃也是单面的。
编的时候,脚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年轻的时候连牙都能派上用场,树条很薄的时候,用手不太容易抓住,只好用牙来咬住。现在,人一上了年纪,牙也不好使唤了,两颗门牙已经换成了假牙,假牙就更用不上劲儿了。
编木槭笼筐这个工艺我是跟着父亲学的,弟弟也是父亲的徒弟,他现在也还在编。
槭树的刨面上也是有年轮的,很细很细。而且,越细就越好劈。一般一棵树芽经过25年就又能长成一棵树材了。
一根根的树条劈好了以后,再用一把我们叫做“反向小刀”的工具来净“树身”,也就是刮掉那上面多余的东西,为了编起来更顺手。这种“反向小刀”的刀刃跟普通小刀的刀刃方向是相反的。这种刀在一般的五金店里是没有的,需要特别订做。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还有人在打制这种小刀。笼筐编完了以后,还要用小刀整个刮一遍,这样出来的光泽才会更好。可别小看这最后一道“刮”的工序,刮与不刮,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
我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徒,一直没停止过打编。15岁那年我就编出成品来了。
然后把编好的物件背在肩上走街串巷地叫卖,有时候换回红小豆,有时候换回大米或苹果,走到哪卖到哪儿,换到哪儿。
编的人还要负责修理
从前出门叫卖,最多的时候是物与物的交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