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椴木织(15 / 16)
价是二万三千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
另外,我还编钱包,这种钱包能装300 万日元(纸币300 张)没问题。因为编篮子或者筐的时候,长出来的余头扔了觉得可惜,所以,就用它来编些小的东西。我实在是舍不得浪费材料,虽然这些材料都是白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很贵重的东西。
我那里,从现在开始两年以内的订货都已经满了,所以,今天来的各位如果想订货恐怕得等三年。我现在不太想接定单。
我们这些生活在山里的人,是以享受山的恩惠为生的。就像我用的野葡萄蔓,这些天然的材料都来自山上。因为跟山有了这层关系,所以,作为我们当然懂得要保护它、爱戴它。也才能永远延续这个自然的规律。但是,如果像有些人喊的口号,什么“不要碰山川一个指头”那样的话,我们这些靠山为生的人还真有点接受不了。
有一种叫做椴的树,在山里很常见,从它的树皮里能抽取纤维。过去,在日本的各地都有用这种纤维做的绳子,也有用它织出来的布做的工作服。阿伊奴族人(生活在北海道的原住少数民族)的民族服装“厚司织”也是其中的一种,它用的原料是一种叫做欧莜(学名:ulmus laciniata )的植物。
“椴木织”从树的状态到织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为其过程既繁琐又费时间,所以,这种纺织工艺在日本已经近乎绝迹了。
在山形县的温海镇有一个叫关川的村落,有趣的是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从事这种“椴木织”工艺的。“关川”是从那个以温泉而出名的沿海小镇“温海温泉”往新泻县的山里去的途中,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村里的48户人家有46户都是干“椴木织”的。用学校的旧址改造的“关川椴木织协同组合”是这46户的组织。
协同组合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他们的作品,还有过去曾经是常用的一些生活必需品。那些机器设备是为村民们集中在一起纺线、织布而设置的。我去的那天,他们正在一起干活儿。织布机上发出的哒哒的声音和卡拉卡拉转动着的纺车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场面。
因为这种布做出来的东西防水性强,所以,从前都用它来做田间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类的东西。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带子、门帘、钱包和手提袋等等。织出来的东西充分展现了“椴木织”的那种粗拉拉的感觉,看上去很漂亮、洒脱。
干这个工作是有明确的男女分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