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儒劫(4 / 7)
声耕读传家,家风清正。
却从未想过,他们的耕读,是靠免税赋徭役的功名,收投献之土地,招佃户奴仆去耕。
这些人不事生产,只理直气壮的寄生在朝廷和百姓身上,吸血滋养,还整日里故弄玄虚,指摘朝政,清谈误国。
这样的人不亡,皇朝焉能不败?
一代又一代,总是这样循环。
臣不怀疑若有外敌踏破中原时,他们中有人会跳江殉国,或是举家反抗,宁死不降。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风骨人物。
臣钦佩之。
但是,却也奇怪为何从没人想过,这些人,也是致使国运衰败的那群人之一。
一码归一码……”
隆正帝道:“那你又为何将他们的典籍,都让人好生收藏起来?一把火烧了不更好?”
贾环呵呵笑道:“书中的道理其实许多都是没错的,都是我华夏文明的瑰宝……
陛下不用这样看臣,臣承认典籍之正,和杀那些人并不矛盾。
前明圣人王阳明,宣知行合一,与宣知易行难的朱熹对立。
讲道理,谁心里都知道王阳明说的对。
实践和真理并行才是王道,才是正道。
可是您看看这世间,到底还是朱熹的理学大兴天下。
缘何?
就是因为他们读书人,大都读的明白,却做不到。
而且他们读书科举,只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和千斤栗。
千里做官只为财嘛。
所以,尽管书里的道理其实大都是正确的,但读书人本身却从没做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岁稚童都会背,可哪个士子真心悯农?
便是这个道理。
从他们的根儿上说,朱熹为什么宣知易行难?
因为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结果自己个儿又招惹尼姑,又招惹儿媳,所以就叫知易行难。
他知道,但做不到,知行不一。
而臣之所以让人将典籍收好,是希望日后能对万民的教育有利。
安排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工厂作坊可以使百姓富庶,这些典籍用的好,却可教化百姓德行。
两者不可偏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