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虎穴迎花(12 / 14)
日本剑术却是远不如中国剑术。这点从中日两国铸剑的形状上便可以看出来。
日本的剑更像是刀,剑身呈月牙形,适合双手同持,只有凶悍的劈砍招式才能发挥最大的速度和威力。而中国的剑却是直剑,适合单手持握,适合施展轻灵的削刺招式。日本剑术讲究实效,所以才有走极端的拔刀流术的出现。全身劲力就聚合在拔剑出鞘的一瞬间,务求奏效伤敌,再不考虑其他。而中国剑术往往十招九虚,令人眼花缭乱。同等级的日本剑客遇见中国剑客,不难以实破虚,但要是遇见中国顶尖高手,实在不容易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在和中国高手几番较量后,苦思冥想下毘沙门天悟出了心眼之法。即不用眼睛观察对手的出招,只用耳朵倾听风声,加上用感觉来判断对方全身的气流走向,这样自然可以不被对手的虚招迷惑。但是只要有眼睛在,就是蒙住布条,也会情不自禁地闭合眼部,使判断产生细微的延迟障碍。要说日本人的忍道,即为了追求目标不惜放弃一切的决心,实在不是盖的。毘沙门天为了证实自己的心眼之术确实可以无往不利,居然自戳双目。但凡事有失必有得,这目障一去,毘沙门天的剑术更上一层楼,将上杉家家传剑术风、林、火、山四字诀更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毘沙门天胸有成竹屹然如山不动,听熊孝先刺出的烛台风声由细变粗,由远及近,再也没有换招的余地,方才出手如风,一剑砍在烛台烛头,就如打蛇打三寸一般,轻巧的武士刀居然将厚重的烛台荡了开去。
暗室里布袋和尚却内心紧张。他和陈参谋的对弈已经开始,自古围棋有艺不如态、态不如心的说法。自古下围棋不但讲究棋艺高低,还要看棋手围弈的时候姿态是否从容,心态是否了无牵涉。但布袋和尚却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布袋和尚认为围即歼,歼即灭。围棋之道即为歼灭之道。围弈之艺不光要分胜负,更要决出生死。中日文化皆推崇宋词大家苏东坡,而苏东坡号为坡仙,为人是极其洒脱的,对围棋的一句“胜固欣然败亦喜”更是常被棋道中人称赞。但就是这位不计胜负的坡仙,一生棋艺总在二三流徘徊,当真是天天见喜无欣然。反之抱着胜即生败则死之想的布袋和尚在日本围棋界纵横驰逸,所向披靡,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但引以为豪的领悟在遇见吴清源后,无情地土崩瓦解。吴清源在下棋前,总要通读一遍《道德经》,领悟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很多日本围棋高手败在吴清源手下都会感慨:就棋艺而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