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招生(3 / 4)
人心的好办法。
一行人又走出去挺远,天启皇帝又开口说道:“孙爱卿,朕弄出了一套管理办法,等一下回去之后你和朕商议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缺陷。”
“皇上,臣觉得这种事情集思广益效果更好,是不是让人在军机处议论一下?”孙承宗没想着自己参与,一旦有了什么纰漏,那责任全是自己的,皇上是不会错的。官做到他这个地步,一定要知进退,否则很难收场。
“好,就按照爱卿说的办!”天启皇帝点了点头,同意了孙承宗的说法。
参观了完了国武监,天启皇帝又带着人去了国子监,应该说是扩建之后的国子监。新建的国子监,天启皇帝任命了徐光启为祭酒。
整个国子监非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文学院,一个理学院!这是天启皇帝早就想好了的,一方面单纯的培养文官的人才,另一方面看培养能够搞理工的。
针对于文学院,天启皇帝想要选取那些科举不中的士子,培养之后给他们一个出身。这些人不是出自科举,全都是天子门生,没有座师就是自己。这些人便是天启皇帝为自己新政准备的班底,第一批班底!
如果没有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就算自己实行了新政,到了地方上肯定也是面目全非。自己需要培养出一些真正支持新政,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官队伍。
从大明朝建立内阁制之后,历代皇帝便开始了与文人政权的斗争。无论是嘉奖皇帝的大礼仪之争,还是万历皇帝无颜的抗争,都是这个范畴以内的。
文人讲究的是士人与皇帝共治天下,天启皇帝倒是不反对这个,可是这些士人说一套做一套。天启皇帝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班底,一个好的行政队伍。
皇上打掉一批文官,科举会再选出来一批,这样文官的援军是源源不断的,皇帝却只有一个人。皇帝扶持宦官,扶持太监,可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对于天启皇帝来说,国子监培养出来的官员,本身就与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出身不同,这样就存在着矛盾。
自己可以平衡这样的矛盾达到制衡,另外自己可以在这里给他们灌输一下观念,一些自己想要给他们灌输的观念。
“皇上,这国子监也只招收三百人吗?”徐光启陪着天启皇帝走在路上,一脸凝重的问道。
徐光启也没想到天启皇帝会将这个差事交给自己,不过他知道理学院,似乎除了自己没有别人更合适了。虽然对差事没什么看法,可是对于招生人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