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出师表(8 / 12)
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
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而是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
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杜睿不敢自比诸葛亮,李贤自然也不是刘禅,但是杜睿受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两代帝王托孤之重,心心念念的便是要完成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横扫六合,气吞八荒的夙愿。
如今李贤渐长,杜睿迟早要归政的,在归政之前,这件大事便成了他的心结,如果不能完成的话,日后他又有何面目去见太宗皇帝,高宗皇帝。
杜睿一番奏请,即便是那些有心反对西征的大臣,也张不开口了,这份奏折毫无文采可言,通篇流俗,然却感人至深。
李贤听过之后,心中也是隐隐酸楚,他的心里对杜睿有不满吗?
自然是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