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内部刊物(3 / 7)
开销路,那可真的是白瞎自己做了这么多事了。
按照杨改革所知道的,能修得起引水渠把旱地,滩涂变成良田的,无一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也只有他们才能一次动用数千,乃至上万两的投入来做这种事。而这些人家的后台,很多都是杨改革的熟人。
杨改革并不介意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获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因为土地兼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杨改革也是知晓的,可杨改革是皇帝,并不是造反者,并不打算推倒这个国家来重新分发土地,对这种事,也基本是无可奈何,也不愿意去管。
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更多的农民破产,这在其他时候是可怕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王朝的覆灭,可现在,杨改革却是希望这种后果的,没有破产的农民,就不会有进城的工人,没有工人,就没有税收,从工人手上收税,远比在农民身上收税靠谱。
工业化已近启动,殖民扩张已经启动,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产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无论是天灾也好,还是这种土地兼并会导致帝国覆灭的人祸也罢,总之,这些都是杨改革所热爱和喜欢的。
当然,敢放任这种事情,手里也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和底牌,那就是对粮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基地,而粮食基地,杨改革也已经基本打造完毕,所以,对这种事,杨改革并不是很担心,日后南洋,印度洋的扩张,势必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基地,借助信风,季风,借助发达的灯塔网,借助发达的海运,杨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
思索了一阵的杨改革,抛却掉一些烦恼的事,转而考虑起其他的事来。
徐光启亲自动手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顶多只能让他提一些参考意见,顶多能以他的名义主持,这是杨改革的底线了,杨改革实在是不想让徐光启过于劳累。
对于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杨改革给徐光启的批复就是先建水泥场,先把水力水泥厂建起来再说,没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厂,这水泥的产量和价格是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水力水泥厂,却还需要修建水力设施,却又需要孙元化那里将技术转移过去。
技术的转移和互相论证,其实也一直在进行,杨改革麾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实际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论证,开阔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识,是杨改革一直在做的,这也是杨改革每天需要批改大量作业的原因。
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