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皇袍加身(3 / 7)
金银、珍珠、玛瑙掺入瓷胎,在中国明代就人这么玩过。甚至不计成本,将红宝石打成粉末,加入瓷胎中烧瓷。
对这个烧瓷方法,王画就无语了。
这两种瓷器美则美矣,可因为成本太高,一直没有工业化生产。
不过王画只打算烧出一幅瓷画,毕竟是用在九州之鼎上,也不算是奢侈。
但王画并没有对这三种瓷器抱着太尊敬的味道。倒是最后一种瓷器,让他很用心,这就是薄胎瓷。
薄胎瓷又称脱胎瓷,蛋壳瓷。始出于北宋的影青瓷,因为它的薄轻,所以文人用了一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来形容它。到了明代,一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大师制出了一个卵幕杯,一个杯重四十八之一旧市两,也就是一克不到,可想它的薄轻程度。
正因为这种薄、轻、透、亮,所以到了欧洲一件瓷器能换回一支军队。
但这种瓷器工艺十分复杂,一共四十多道工艺,三次烧成,其中利坯工艺从精修到细修、精修就要经过反复上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的精坯修成半毫米的薄坯。就是这样的薄坯,还能在上面描绘青花纹样,或者描绘粉彩纹样。
王画以前一直想制作,第一工艺没有成熟,第二釉料没有找齐全,第三没有那么多熟练的工人替他打下手。
现在这些头痛的问题全部一一解决了,因此,王画将这份心思再次涌起来。
可这种瓷器,纯粹是为了赏玩,作为鼎器上的瓷图,不是很适合。
当然,他也不可能埋头于瓷器当中,整个鼎器是最重要的。尽管这件薄胎瓷烧成以后,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瓷。
但它始终是一件工艺品,没有鼎器的象征意义。
因此,他每天都要花上一大半时间在各个作坊奔走。
几个月下来,几千名学徒也渐渐熟练起来,这提高了效率。
实际上这一次学徒,除了来自西北与大洋洲的,后来各大世家,以及商人,又再次充塞了几千人进去。王画不同意,这些人说道,不要王画提供报酬,其他连这些学徒吃喝穿住都是他们自己拿钱出来补贴。
这个目的不是为了巴结王画,而是为了想学到手艺。
王画无奈,只好答应下来。不但是他们,自己同样存在着私心,比如大洋洲,调来许多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不过与瓷器无关,主要就是金银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