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1)(3 / 22)
,才命杨郁骢统兵西征。
这也被西方国家称为唐帝国的第二次西征。杨郁骢先后破灭十数国,灭突厥族,兵发乌拉尔山以西。他不仅仅光复了唐帝国的失地,而且还一路打到了黑海西岸。到唐历750年,杨郁骢凯旋回京时,唐帝国再次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杨郁骢被后世尊称为“帝国第一元帅”。
唐历826年(公元1444年),唐帝国第三次内战爆发。
这是唐帝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第三次内战又被称为“工业革命战争”。从新唐帝国建立,帝国商业,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最初的资本家,商人与资本家的社会地位却并没有得到保证,另外帝国征收高额的商业赋税以及工业赋税,官僚机构腐败,导致商人与资本家极为不满。
这一年,唐帝国颁发了《禁海条令》,一改光武帝定下的以商业立国的基本国策,采取封闭锁国政策,严重威胁到了商人与资本家的利益。结果,苏杭,广东两地首先爆发资本家起义,接着两湖(洞庭湖,鄱阳湖),天津,以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内战很快就扩大到了帝国各地,资产阶级组织武装军队,要求帝国废除《禁海条令》,给予资本家,商人政治权利。
第三次内战的第一阶段持续了八年,在中央军队的迅速镇压下,起义军队损失惨重,被迫转入地下活动。资产阶级革命跌入低谷,不过战争并没有结束。
唐历834年,西安与洛阳两地爆发学社运动,军队残酷镇压参加运动的学生。第三次内战进入第二阶段。资产积极起义再次爆发。这一阶段内战持续了六年,资产积极军队得到了全面武装。最后占领了西安与洛阳,帝国皇帝被迫接受资产阶级的条件,废除《禁海条令》,改组朝廷,成立帝国内阁,并且成立帝国下议会,给予资本家,商人参政大权。
在内战结束后的五十多年里,帝国仍然处于动荡之中,保皇运动,资产运动,以及来自东面的倭患都在威胁着帝国的存亡。直到唐历897年(公元1515年),张绍廷出任帝国首相,帝国内部动荡才逐渐平息。
张绍廷是第一位平民(资本家)内阁首相。他一共连任四届,其执政期间,推行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改革法规,并且拉拢了大批开明贵族,加强了对旧地主的镇压,并且改革帝国军政制度,正式成立了帝国陆海两军,将帝国军队掌握在了内阁,而不是皇帝的手里。这其实也就标志着,帝国正式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皇帝失去了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