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3)(1 / 22)
用性能来代替数量,做到每装备一种战舰都要是最好的,而且只要确定这种战舰的性能优秀,而且价格低廉的话,那么海军就会立即大规模采购,而不是如同那些后起列强一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发展。
拿航母这种在二战之前出现的,在二战中成为海上霸主的战舰来说。帝国海军没有如同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一样,在航母概念出来之前就动手建造试验性质的航母,而是先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实际上,帝国海军利用波斯帝国“哈桑”号航母做了大量的试验,只是自己没有造试验航母而已),花了十多年时间做基础设计,技术储备。在技术赶上来之后,帝国海军就立即开工建造了三艘舰队航母,一举赶上了其他列强,随后又开始建造性能更好,数量更多的航母,很快,帝国海军就成为了拥有航母最多的海军。
同样的,拿帝国海军在大型防空巡洋舰这种战舰的发展来看。帝国海军最初并没有想过要发展大型防空巡洋舰,直到发现空中威胁成为了舰队最大的威胁时,帝国海军才决心发展大型防空巡洋舰,并且一口气就建造了二十四艘大型防空巡洋舰。而不是如同日本或者美国那样,分几级,分几批建造这些战舰。
其他方面无不如此,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海军建造的战舰级别是最少的,但是每一级成熟的战舰的建造数量都是最多的。这么做的好处相当明显,大批量采购是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而且这还能够让更多的造船厂掌握建造大型战舰的技术,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随着海军对各类战舰需求的增加,越多的造船厂就意味着越多的战舰!
其实,帝国海军在装备方面的研制与采购政策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点。一是尽量追求技术的领先性,并且要确保领先对手很长一段时间。二是进行规模化的生产,以此降低装备采购的成本,并且迅速扩充海军实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归纳的话,那就是:要么不要,要就要最好的,而且是最多的!
帝国之威-“尊严”级战列舰
第一次全球战争中的精彩表现(八丈岛海战,日德兰海战),威力巨大的火炮,坚固的装甲,以及航母还没有机会崭露头角,这些都让战列舰成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海上霸主,成为了决定海权的主力舰。各种“新概念”武器都无法动摇战列舰的地位,更无法取代战列舰的地位。
从本质上讲,《松江条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限制各海上列强建造主力舰,以此限制海军军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