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4)(12 / 20)
战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拿出了最后的性能指标要求书。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火力,防御,速度以及续航能力。
海军没有对新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做出明确要求,只是对主炮的威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主炮穿甲弹要能在12海里的距离上击穿350毫米装甲,在8海里的距离上能够击穿400毫米装甲(实际上,这已经足够对付任何一种二战时的战列舰了)。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与火炮工厂(帝国海军的战舰与火炮的生产是分开的,造船厂并不负责生产火炮)的工程师在经过了严密的论证之后,认为400毫米口径主炮就足以满足海军提出的性能要求。
当时,400毫米口径的主炮研制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一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炮是330毫米,战后是360,而在条约即将到期的时候,帝国海军提出了发展400毫米口径主炮的要求。研制一种新的大口径主炮不比研制一种新的战舰简单多少。而当时,其他国家为了提高主炮的威力,将口径增加到了406,甚至460毫米,而帝国海军为了达到性能平衡的目的,要在400毫米口径上提高威力,这就需要强大的工业与科研基础。
实际上,主炮研制进度的落后最终导致了战舰的设计与制造进度的落后。海军曾一度打算先使用360毫米主炮,然后换装新的主炮,可后来战舰的建造进度也出现了问题,所以“新省会”级才在下水时等到了新研制的主炮。
防御方面。海军也只有性能要求,而没有具体的设计指标要求。具体的性能要求就是,其整体防御能力必须要比“尊严”级提高五成,主装甲带的防御能力要提高八成,舰桥与主炮的装甲防御能力要提高一倍!
提高防御的最好办法实际上就是增加装甲的厚度,而这又与排水量冲突,而增加排水量就意味着要增加动力系统,意味着要带更多的燃料,意味着更大的被弹面积,所以不可能仅仅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达到提高防御能力的目的(这是日本人的做法)。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更高强度的装甲钢。
即使到现在,装甲钢(全为合金钢)的成分与配方都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密。能否制造出足够好的装甲钢是由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以及科研(材料科学,当时为冶金学)能力决定了的。唐帝国海军敢于提出这么高的防御要求,实际上正是因为唐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钢铁工业,最先进的冶金技术。
在新战舰的性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