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核时代(2 / 5)
代号为“雪茄”的原子弹在美国东北部城市,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上空大概600米高度上爆炸。根据当时测量下的数据计算,“雪茄”的爆炸威力大概相当于15000吨TNT炸药,爆炸能量主要通过光,热,辐射,地震波等形式摧毁了这座人口近20万的中等城市。
负责测量工作的正是跟随在“天使”号后面的那八架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都没有进入哈里斯堡上空,轰炸机上携带着大量的探测仪器,还有搜集空气,微尘的仪器,以及用来测量爆炸高度的仪器等等。
根据战后帝国公布的数据,“雪茄”炸弹安装有55公斤浓缩铀235,而实际上发生裂变的只有大概1公斤左右的铀235。很明显,“雪茄”装的铀要比核爆炸装置的多得多,当时实验核爆炸装置里只有20公斤的铀235。虽然帝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这是一枚没有完全爆炸的原子弹,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根据战后陆续解密的一些资料来看,“雪茄”的设计爆炸当量应该在5到8万吨之间,而不是区区1.5万吨。这一点可以从其装填的铀235的分量上计算出来。这其实也正反映出了当时原子弹设计上的一些缺陷,而且工程师与科学家都没有掌握到充足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正是“雪茄”的爆炸威力远没有达到设计的威力,科学家与工程师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之后,最终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原子弹的当量是有限的,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而且只有一个最合适的爆炸当量,再提高,就将浪费核材料,事倍而功半。这也成为了后来推进“黄石计划”,研制氢弹的一个重要论据,因为从理论上计算,氢弹的当量几乎可以做到无限大!
原子弹爆炸后,吴林糠等人首先知道为什么要让他们戴上墨镜了,虽然是背对着爆炸方向,可是强烈的闪光仍然让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明亮的手术室里一样,也许这个形容还差了很多,可给吴林糠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是不是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接着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冲击波与爆炸声。重达50多吨的“鹏”式轰炸机就如同是一片被狂风刮到了空中的树叶一样,一会上,一会下,不停的震动着。当这一切都过去的时候,吴林糠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还能够飞行,那简直就是最幸运的事了。到此时,吴林糠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让他们在投下炸弹后全速逃跑,如果动作慢一点的话,那么他们就将成为原子弹的牺牲品!
当时,“天使”号的尾炮手用相机拍下了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虽然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