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补救(2 / 5)
帝国不但还有原子弹,而且还有很多的原子弹。那么,要通过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薛希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罗云冲不要急着投出第三枚原子弹,如果紧跟着投下第三枚原子弹,那么将对帝国很不利,因为到时候,帝国已经没有原子弹了,如果美国仍然不投降的话,政治讹诈就将穿帮,结果是帝国军队再继续奋战。可是,应该怎么才能够让政治讹诈达到最佳的效果,最终迫使美国投降?有一点是肯定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橄榄”必须要投下去,如果不用行动来证明的话,那么美国就不会相信,帝国还有原子弹。
思考了数个小时,薛希岳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帝国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三点半,薛希岳发表了新的声明,表示美国如果投降,可以立即停止轰炸,如果美国仍然不投降,轰炸就将持续到底!在这份声明中,薛希岳没有提到是普通的轰炸,还是核轰炸,可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核轰炸,因为帝国战略航空兵在这几天里就没有对美国进行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了。
表面上,薛希岳这道声明很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会让美国总统认为唐帝国已经没有原子弹了。可问题是,当时唐帝国手里还握着最后一张王牌,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份声明中,薛希岳没有提到时间,也就是说,美国只要不立即宣布投降,轰炸就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声明发出后,薛希岳立即给罗云冲下达了一道命令,立即对美国进行核轰炸!
从这一系列的决策中就可以看出薛希岳的政治手腕,在美国总统认为唐帝国已经没有能力投下原子弹的时候,再来了一次轰炸,那么美国总统的抵抗意志就将被彻底的打垮,而且到时候,谁也不知道唐帝国手里到底还有多少原子弹,这就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巨大的压力,美国总统的唯一选择就是投降。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橄榄”必须要炸响,如果再次出问题,那么唐帝国将没有选择的余地,不但国际威信扫地,而且还将助长美国人抵抗到底的决心,最后甚至会演变成为一场地面战争。
罗云冲很清楚这一点,在收到了总统的命令后,他就亲自赶到了第1152中队驻扎的机场,如果不是明确规定高级将领不能随同轰炸机一起行动的话,罗云冲甚至想亲自驾驶轰炸机升空。在罗云冲到达机场之前,一批紧急赶来的科学家已经在机场检查当时帝国最后一枚原子弹了。
“橄榄”的设计与“橙子”完全一样,都是“内爆式”,而且其外部尺寸数据也基本上一样。科学家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