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染海疆(一)(2 / 5)
。
1887年清政府决定派员前往英国、德国接受订购的四艘新式巡洋舰:“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为节省数十万元的经费,此次接舰没有另加保险。所以,沿途安全便显得极为重要,北洋海军派出最优秀的官兵参加这次接航行动。四舰各配备管驾官一人、大副一人、留学生二人。刘冠雄被安排在“靖远”号巡洋舰上担任大副。负责指挥这次接舰行动的北洋海军总查、英国人琅威理就驻在该舰。1888年4月,“靖远”等四艘巡洋舰和“左队一号”鱼雷艇驶抵天津大沽,加入了北洋海军。此后,刘冠雄便一直留在“靖远”舰上任帮统等职。
甲午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趁清政府战败之机,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3月,俄国租借旅顺口;4月法国租借广州湾;7月,英国租借威海卫。清政府无力招架,几乎是有求必应。1899年3月,意大利也加入到瓜分中国的行列中,要分一杯羹,提出租借中国三门湾的无礼要求。为了增加“说服力”,意大利还派出三艘军舰来中国炫耀武力,并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意大利人来势汹汹,清政府不知虚实,十分紧张,遂征询海军意见。
刘冠雄向叶祖圭进言说:“意大利军舰万里远航而来,一定疲惫不堪,补给也十分困难,其劳我逸,形势对我们有利。况且,我军现有‘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五艘新购的巡洋舰,完全有实力与意舰一战。”叶祖圭十分赞同刘冠雄的分析,并将这一分析作为海军的意见上报了清廷。清廷得到海军的答复,心里有了底,断然拒绝了意大利的最后通牒。意大利本来就是虚张声势,看到中国方面的态度强硬,只好放弃租借三门湾的无理要求。
正是这一场对意大利的胜利,为刘冠雄扫平了仕途阻力,获得了北洋首领袁世凯及清政府的青睐。
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黄钟英为海军总长。27日,黄钟英致函孙中山,请辞海军总长职务,要求改任海军总司令。黄钟英在函中称赞刘冠雄“资望才学中外共知,实足以表率海军,魇伏众望。”因此,他向孙中山建议由刘冠雄担任海军总长一职,但孙中山没有同意。不久后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权,委任昔日心腹刘冠雄就任海军总长,开始执掌海军。
袁世凯去世后,西南强藩李汉崛起逐鹿中原,成功入主中枢之后不久,刘冠雄作为昔日袁世凯的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