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章 大结局(2 / 4)
老先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他的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放光芒。”周恩来总理点头道。
当吴铭向周恩来总理介绍到美国记者多萝西夫妇时,周恩来总理亲切的与他们握手并称赞他们是正直的具有职业道德的记者。
亲历了中、马关系进入新篇章的多萝西在很多年以后著述的《马来亚开国总统》一书中评论道:“……中、马建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马来亚内部包括美国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反对的声音,但是刘德华利用他的威望和对国际事物一贯的判断准确说服了马来亚政府,并且同意带上多萝西这个美国人(当然,需要也北京方面的同意),作为中美改善关系的一种试探……在访问过程中,刘德华展示了自己谦逊的一面,在周恩来和毛泽东面前像小学生面对老师一样尊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知道周恩来的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拜会他时,站在楼厅门口迎候的刘德华满脸笑容地走到周恩来身后,主动为周恩来脱掉了呢子大衣……”
中、马正式建交在事实上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双方的民间交往很有历史,而且马来亚从来没有承认过台湾,或者对新中国有什么实质性的攻击行为。当然,马来亚政府最多的是保持沉默的态度。
外界对于中、马正式建交的公报有些不以为然,却对其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吴铭的会谈内容纷纷猜测,普遍认为中、马在某些政治领域达成了某种同识,以后的几年里发生的事情也证明有些人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特别是1970年后期的中国外交政策经过及时调整,生命力开始显现出来,而且马来亚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运用其经济实力和地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