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注书立说(2 / 4)
动弹了,打算传心在京里注书立说,娘子记得在旁帮我磨墨添香,嗯,反正再也不让娘子忍受离别之苦了。”
“真的吗?官人真的打算在京注书立说吗?”十三娘的声音突然拔高了许多,显然是很意外,很惊喜,静静的冬夜,窗外没有落雪,只有隐隐的北风声,衬得室内更是暖融融的。
杨逸帮她掖好香肩上翘起的被角,轻柔的蚕丝被舒适而暖和,这些细小的关怀让十三娘很受用,眸光在清淡的宫灯下明亮了许多,或许到了杨家这般荣华富贵,别的也没什么好求的了,十三娘所求的不过是自家夫君不时的呵护。
“当然是真的,这其实是我一直的打算,大宋的军事、政治、经济现在都不错了,唯独在思想方面尚须逐步引导,自大宋开国以来,到绍圣年初,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百姓,在思想上逐步趋于保守;
一方面,这是由于太宗以后,军事上遭遇多场大败,西夏成心腹之患,辽国如巨石悬顶,国人在这种压力面前,会集体变得谨慎保守;另一方面,如欧阳文忠公等文坛领袖,极力地提倡尊王攘夷,民众这对外来的学说难免产生排斥的心里;
神宗之后,新旧两党陷于剧烈的党争之中,百官结党互伐,蝇营狗苟,对外求和绥靖,一心只想着关起门来内斗,这同样是民众思想趁于保守的一个原因。
这几年来,由于军事拓展,经济发展,党争消弥,保守的思想有了不少改观,但这远远不够。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别的民族一直在模仿我们,学习我们,以前无论是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他们虽然军事上很强大,但在国家体制上还是典型的游牧部落,注定了他们强大只能一时;
但到了我大宋国之时,却是完全不同,北边的辽国,还有西边的党项,他们都建立起了严格意议上的国家,各种国家体制都很建全,这对游牧民族来说是极大的进步,所以他们的国脉可以延续很久,这说明一个道理,别的民族一直在学习我们,一直在进步,若是我们自以为是中华上国,不屑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那我们迟早会被别人超越;
在大宋,现在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比如二程的理学,我将之称为‘抓痒学说’,因为他们总是在自己身上挠来挠去,你若问他天地有多大,别国都有哪个先进的文化,外族的历史有了怎样的变迁,他们肯定是一无所知……”
杨逸将理学比作“抓痒学说”,让十三娘失笑不已,小手又伸到他肋下扭了一下,这次有些疼,杨大官人不由得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