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终章(2 / 4)
杨逸任尚书右仆射,他成为大宋开国以来最年轻的宰相。这一年,大宋岁入突破四亿贯,其中商税达破一亿五千万贯,大宋的商品大量销往高丽、日本、南洋、印度、波斯、乃至拜占庭。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除了西印度洋贸易商社外,相继出现了六七个庞大的跨国商社。
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拆资在东京兴建了一栋钢筋水泥结构的总部大楼,楼高二十层,拉开了大宋各城兴建大楼的序幕。
此年皇帝下旨大赦天下,并再次降低农业税,从原来的二十五税一降到三十五税一,举国百姓无不为之欢腾。
文昌十年三月,鉴于河中地区的桃花石汗国连年侵犯,大宋皇帝颁布讨桃花石汗国敕谕,命种建中率三万大军出碎叶谷,经怛逻斯,灭桃花石汗国,平定河中地区,大宋当年设立河中路。
这一年的皇家科学奖只有物理一项为杨家科学院的专家夺得,其它三项大奖均为没有任何背景的个人获得,这一转变,让杨逸欣喜若狂,这说明在大奖刺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及细心引导下,大宋百姓的观念已经有了不少的改变,许多人不再是死背“之乎者也”。
同年十月,在工部尚书沈清直主持下,大宋开建从东京西郊到西京洛阳的第一条铁路,预计两年完工。
文昌十一年,大宋钢铁产量突破三十万吨。明州官船场用铆接技术,制造出第一艘排水量一百吨的铁壳船,排水量虽然小了些,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一时间轰动全国,朝廷对明州官船场予以了嘉奖。
文昌十二年,大宋岁入突破五亿贯,朝廷在全国设立五百所官办小学,下户人家六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免费入学,中户和上户人家的孩子则需要缴纳一定的学费,原来的县学、州学也作了小幅度的改革,并增加了入学名额。杨逸亲自主持了小学课本的编写工作。
文昌十三年,李清臣致仕,杨逸顺理成章地接任了尚书左仆射一职,同年二月,朝廷设立了台北府,暂辖于福建路。
六月,在摄政的刘太后支持下,由杨逸主持推行了新一轮官制改革,设立了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三品以下的文武官员由吏部铨选,三品以上的官员由六部九卿及内阁辅臣廷推。按例廷推出两个候选人之后,再由皇帝决定最终任命。
同时撤御使台,置都察院,设左、右都御使,掌管全国范围内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权,左、右都御史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这使得都察院成为了可抗衡六部实权部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