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血火辉煌 终章 走向胜利(2 / 4)
虽然在后来,有很多人抨击罗耀武,认为在廊坊反击战之后,罗耀武贪功,让本来就没有多少主战装备的东北军连续发起反攻,造成部队伤亡惨重,损失了十多万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影响到了后面的战略反攻,但是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连续发起的四次反击,东北军就无法在夺回廊坊之后把美日联军赶出京津地区,也就没有可能在此之后发动战略反攻,胜利更是无从谈起。
不管怎么说,包括刘诚志与陈必时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罗耀武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战略局势的判断与把握能力大大超过了其他人。也正是从此之后,陈必时逐渐退居军事指挥二线,不再参与前线作战指挥,刘诚志也很少干预前线指挥,将随后的战略反攻重任交给了罗耀武。
虽然与战略反攻时期的几次大会战比起来,京津大会战不算什么,但是谁都得承认,这是罗耀武军事指挥中的巅峰之作。
也正是这场大会战,使罗耀武赢得了“东方朱可夫”的称号。
不管怎么说,这场大会战彻底改变了战争走势。
只不过,在战略反攻之前,还得让七个主力集团军与众多新编集团军充分休整,补充损失的主战装备。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虽然最高统帅部已经将分配给东北军的主战装备运送到位,还答应了刘诚志的请求,在北方战区成立战区级的空军指挥部,即北方战区的空中力量单独运作,不再与其他战区的空中力量混合使用,但是在东北军扩编的问题上,最高统帅部并没做出让步,即没有答应在现有新编集团军的基础上再成立几个主力集团军的请求。
与主力集团军相比,新编集团军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装甲部队的编制份额。
虽然在具体操作中,刘诚志采用了罗耀武与陈必时的建议,即以步兵部队的名义组建装甲部队,但是所需的主战装备就是个大问题了,最高统帅部显然不可能按照刘诚志的要求为东北军提供主战装备。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主战装备生产厂,自行生产。
这也是当时东北军重点解决的问题。
人手不是问题,当初从东北撤出来的时候,罗耀武就格外重视军工企业的工人,特别是各大重型装备生产厂的技术工人,还想方设法的将一些重型装备生产线运回北京。只是受现实情况影响,这些生产企业一直没能复产。
为了解决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