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只是陪你(2 / 9)
周易》,还有其他几本书:《诗经》、《尚书》、《乐》、《周礼》、《春秋》。这六本书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六经,只是后来让朱熹一改成了四书五经,去《乐》,增加了《论语》、《孟子》,又从《周礼》中编订出〈礼记〉,从中抽出两篇,成了单本〈中庸〉、〈大学〉。
对于这几本书孔子的态度也不一。对于〈诗〉〈书〉,孔子大量删减。因为〈诗〉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有许多俚语俗歌,而〈书〉因为年代久远,有许多也是后人编篡伪造的。所以让孔子大量删节掉了。而《礼》《乐》因为时间推移,标准不一。所以孔子重新制订。〈春秋〉态度又不一样,因为基本上是同代人书写,孔子只是修订了一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赞《周易》,弘“教育”,大功告成而欣然离世。
但尽管孔子自己与别人皆说,他修六经述而不作,可经过孔子这么一弄,六经的含义就彻底发生了变化。最通俗的一个例子,不要说文言文中,增减一个字,就是一个标点符号,含义都是两样。
经孔子这一修订,〈春秋〉成了讲礼的圣书。至于〈诗〉、〈书〉、〈乐〉、〈礼〉更不用说了。而〈易经〉孔子更是贯通了自己的一些注释,比如每一爻下面的注解,基本上大多数是孔夫子自己的观点。
对于孔夫子对中国文化上的贡献,石坚不敢否定。但六经基本上偏离了原作者的本义。可〈易经〉究竟是谁写的,无法断定,也许是中国人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然后流传下来,再经过许多人改善,才流传到孔子手上,也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大成。可这件事在没有得到准确的考古证据,都无法断言。
当然,石坚不会冒然说〈易经〉不是伏羲与文王所写,尽管他也用了一些暧昧的语言,说了上古之事,因为遥远不可信。
石坚也赞扬了孔子的态度与言论。这也是他的本心,不佩服不行,想想孔夫子在春秋时修六经的那么环境与条件,简直就象石坚前世可怜的阿富汗人打败了强大的美国军队那样困难。但石坚说了,孔夫子修〈易经〉时,讲的是仁礼,我修〈易经〉,讲的是天地发展以及平衡之道。两者互不相干,互作补充,就象棉花一样,你用来织布,我用来做棉被。以此来让现在的读书人接受。
还别说,石坚的这种言论,确实是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可还有许多老儒心理失了态了。什么!你竟然想与孔子平起平坐,并且言语当中还带着质疑的态度!修到最后,连博文馆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