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扶植(2 / 4)
的盆满钵满,作为最大的股东方的大中朝朝廷,自然是获利最多的,这一年下来,单单是海贸获得的利润,就基本上满足了辽东战事的耗费。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大中朝悍然发动这么大规模的辽东之战,恐怕当年便会宣告国家破产了,这也是肖天健敢于调动这么多物资兵力,来投入到辽东战场的底气所在。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随着海贸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许多地方经济的发展,西洋人最喜欢中国的产品就是生丝、绸缎、瓷器、茶叶、漆器、纸张等等产品,随着海贸这两年的迅猛发展,各地的出口产品的产量都被带动起来。
丝绸业带动了桑蚕养殖业,也带动了缫丝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大量的纺织作坊被商人筹建起来,吸纳了不少的纺织工人和桑蚕养殖的农户,改善了不少人的生活。
而瓷器、茶叶等等产业也都开始大幅度的发展起来,以前他们要偷偷摸摸的干走私的买卖,动不动还要受到官府的阻碍和各种盘剥,现如今大中朝推行新的海关和税收制度,只要交税,并且服从海贸集团的管理,而且洋人也要他们的产品,他们便可以不断的生产出来,供应给海贸集团进行出口。
这样也吸纳了相当多的闲散人力资源,对于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得许多地方的流民得到了安置,可以混口饭吃,只要又饭吃,有衣穿,老百姓自然也就不愿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当贼了,这么一来自然各地的乱局也就逐步的稳定了下来。
再加上内地各地诸军,也同时在加强对各地小股匪患的清剿,一批批流窜在地方的贼寇,在军民联手围剿之下,生存越来越艰难,而且不断有小股的匪盗被大中军剿灭,再加上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告知各地流贼立即投降,可以既往不咎,对其还进行安置,于是一些从贼的流民,便走出山林,投降了官府,如此一来陆上各地的匪患也开始逐步的减少了许多,整个大中朝在天元四年的时候,只剩下了辽东这一处大的战场。
另外要提一下的就是云南方面的用兵情况,李栓柱主持之下,调集了四川和云南两万大中军精锐进入了缅甸北部,对缅甸王国发动了战争,缅甸王起初还试图抵抗,但是他们的土著军队碰上大中军,当即便被打了个一塌糊涂,一年下来,远征军不断的深入缅北一带,李栓柱按照肖天健对他的要求,没敢长驱直入,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攻下一地,便建立一个寨堡,并且从云南和四川移民到这些地方屯耕,摆明了拉开架势来了就没打算再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