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首映(3 / 6)
兑换比,在2005年这个时候分别是八比一和二比一的话,当下普遍维持在折扣后15华元到20华元一张的电影票价,还要远超另外那个时空。
所以,中国当下的电影市场容量,其实已经很大。
在另外那个时空的2005年的电影市场,因为银幕数有限,所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市场几乎不可能同时容纳两部大卖的电影,这种境况,要一直到2010年,甚至是2012年,随着银幕数突破一万块,以及更多,市场的总体体量增大了,才开始同时能容纳两部、甚至更多的电影同期上映,且成绩都相当好了。
而在当下这个时空,早在2002年的时候,《黄飞鸿》与《生死门》就已经上演了中国电影市场上迄今为止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国产电影的档期碰撞,《黄飞鸿》貌似小输一把,但其实票房依然很高——在那个时间段,其实市场就已经证明了,是可以同时容纳两部电影大碰撞,且票房都不会太差的。
但偏偏,因为惯性使然,大家都觉得暑期档上映,才是实现票房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最好办法。
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国产电影的总体产量,虽然在近几年呈现出一种爆发的态势,但好的电影,却一直都特别少!所以,在经历过几次大导演、大投资商业片之间惨烈的碰撞之后,大家几乎是同时发现,我们不必争的,哪怕是暑期档只有四个月左右,但好片子少啊,大家一家分二三十天的档期,足够用了,反正上映二十天之后,盗版肯定很猖獗了。
于是,一个无比默契的市场规则形成了。
大导演、大公司、大制片的国产电影,都会安排在暑期档上映,跟同样在这个时段才被允许进来放映的好莱坞电影硬碰硬,而除此之外的其它时间段,才是新人电影、小投资电影和文艺电影的发轫之机。
简而言之就是,市场已经很大,但好电影不够多,好莱坞电影又被限时限量的进入,所以大片暑期档捞钱,小片其它时候试图崛起,而院线方则从票价上找补,一个暑期档过后,就可以在其它时段都亏损的情况下顺利实现盈利。
这样的市场态势,在李谦看来是畸形的,是电影产业还不够发达的特征,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一方面明湖文化在努力地开拓其它时间段的市场,一方面他也能看到,有不少的新导演,不少的中小型制片公司,正在慢慢崛起。当他们在这个市场里赚到钱,并找到了一条可以稳定赚到钱的办法,这个市场,很快就会真正的、彻底的繁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