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付出与收获(3 / 4)
一份厚厚的条约,详细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简单总结一下的话,中国将用最少五十万军人和一百万劳工的代价,换取收回除了香港之外所有的外国特权对了,还有日本,日本否决了这份协议
不过日本人的反对已经无关紧要,1917年2月28日,这份协议签署了。
一封电报从北京发往了纽约,而接到了这封电报之后,约翰亨特拉尔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里,他都呆呆的站在窗户的前面,看着窗外那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林,一动也不动,愣愣的出神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在原本的历史上,无论日本人的蛮横也好,英国人的偏袒也好,巴黎和会的失败也好,其实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人喜欢把责任归在国家的弱小、列强的欺压和政府的软弱上,但是在约翰看来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同样还因为中国在一战中你根本就没起太大的作用。
宣战很晚,也没有出兵。
对于英法等列强来说,中国人在一战中的作用除了提供资源和部分简单的工业品,并且派出了一些劳工之外,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没有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了。所以当战后巴黎和会召开的时候,英法等国自然不会给中国什么好脸色
所以约翰才会发出那封电报,建议袁大头出兵
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上约翰并不是很清楚。他上辈子曾经看过一些网络上的文字,一些与他固有印象中丝毫不同的文字,比如说北洋对德宣战的时机选择,比如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比如后来借机收回外蒙古等等,只不过终究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有一点约翰可以肯定,1916年底还没有称帝病死的袁大头,一直都在纠结是否要向欧洲大陆派遣中国的军队
老家伙同样也很清楚,想要获取就必须要先付出
所以在接见了约翰亨特拉尔派来的密使,得到了一系列的保证之后,经过一夜的考虑,袁大头毅然决然下了决心:派兵去欧洲并且除了大规模的派兵之外,他还全力说服了政府的其他高层,决定派出更大规模的劳工到英法的工厂中做工
用一些中国人的命换利益,袁大头认为值得。
而且在约翰亨特拉尔先生的分析中,如今的欧洲战场上虽然德国还略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已经不会太久了。随着协约国开始占据上风,等到中队抵达欧洲的时候,势必将会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伤亡不会那么惨重。至于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