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西岭铁矿(2 / 4)
这个角度不可谓不是优质资源。
然而西岭铁矿最大的问题还是设备落后、人员冗杂;这与省钢的发展历史有着极大的关系,算是历史包袱。
虽然经过多次精简,年产一百六十万吨的西岭铁矿到零零年职工总数还是高达两万余人——要不是西岭铁矿拖累,省钢集团每年的盈利还要再新增二三亿。
西岭铁矿的储量有限,产能有限,新津钢铁建成后,省钢每年就要从海外额外吃进近四百万吨的优质铁矿石,未来要进一步的扩大生产,也只会在新津港建造更大规模的二期炼钢工程,这么一来,西岭铁矿对融信来说就成了鸡肋。
也正因为西岭铁矿的拖累,使得省钢集团这几年的盈利能力衰退,跟梅钢这样的吸金机器远不能相比,光环也不及淮煤、淮海融投等省国资集团耀眼。省钢故而在省里也就成了鸡肋,在融信及胡系诸人的运作之外,省里也倾向支持省钢集团全面改制。
整个五月,沈淮拉着孙浮敬,就到西岭跑了两三趟。
徐城这两年发展较快,叫人很难想象徐城下面还有西岭这么一个贫困县。
西岭位于徐城东北、嵛岭西南,群山环抱,早年就是因铁矿而兴,也有好几家小型钢铁厂,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企业,这几年虽然提出要发展旅游产业,但因为持续六七十年的铁矿等矿产开采,植被减少、山体暴露,环境很差,县城就在矿区的下面,天空都像是蒙着一层灰。
由于市财政的补助,西岭县城的街道倒还算整饰。
徐城要发展,西岭的环境需要整治,环境债要还,就又成了西岭铁矿的一笔大负担。
融信将西岭铁矿视为鸡肋,不要纳入融信的钢铁产业体系,到西岭走一趟,也就不难理解。
“融信可能是将西岭当成鸡肋要丢掉,也可能是以退为进,但不管他们打的是什么心思,我们不会将主动权拱手相让;淮煤也来接手,怎么样?”沈淮拉着孙浮敬站在矿山上,看着山下的县城,抽着烟谈西岭铁矿的未来。
淮煤以往也存在严重的冗员,精简职工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身为国企有着必然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淮煤这几年时间里,一方面是采煤产能扩大了一倍,一方面新建更多的洗煤、焦化等关联工厂对原有职工进行分流,才使得人均采煤量提高国际平均水平,在这个过程当完成采掘设备的更新淘换,增强了盈利能力。
而照着省及徐城市的发展规划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