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触动(2 / 6)
来到大兰山投奔王翊。
一个是拥有举人功名的读书人,另一个是杀人在逃的农民起义者;一个因为许都余众叛乱而避祸乡间,另一个干脆就是许都的余众。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根本不应该有交集的人竟然相识并成为了朋友,还一同走上了反抗满清民族压迫的革命道路。
真不知道是这两个人荒唐,还是这个时代荒诞。
可是,等吴登科来到大兰山后,王翊的部下们认为其人屡次从贼,又并非宁绍本地人士,均不放心让他带领部下加入战兵营。可是,古人偏偏又极重乡情,吴登科的手下都是金华人,自然不愿意分开。
于是乎,王翊决定征辟孙钰,并在大兰周围分授荒地,好让吴登科和他的部下们自给自足,不至于为祸乡里。只不过,吴登科等人造反多年,大多不是那等土里刨食儿的人,一来二去反倒是把地租给了别人,自己打猎的时候居多。
待吴登科讲完,孙钰一家早已从北屋出来。陈文看着那泪眼婆娑的易氏,劝慰的话却始终堵在胸口说不出来。可若是用他曾经蒙骗王翊的话来敷衍,陈文又开不了口。毕竟在他心中,先前对于王翊,他本身就抱着交易的心态;而眼下对于他们,却完全是交流。
无奈之下,陈文却想起了他曾经在一部网络连载历史小说。正是因为那部小说,陈文才开始对明史产生兴趣。而在其开篇的一个故事,眼下却是应景非常。
只见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起身说道:“我以前读书时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元天历元年的一天晚上,凤翔府一个叫做朱五四的人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孩。根据当时起名的习惯,他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朱重八。”
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是孙钰,只听他急忙喝到:“陈兄慎言。”
“孙兄,请让我把故事讲完。”接着,陈文继续说道:“朱五四是个佃户,不过他还有一个小豆腐店,这让他可以勉强养活他的妻子和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很小的时候,朱重八便开始给当地的一户刘姓地主放牛。那时,他不想放牛,他想去读书,可是家中却无钱束修。”
束修就是古代的学费,是孩童入学时赠予老师的见面礼。这个词让孙钰颇为感触,他想起了当年他的父母是如何的省吃俭用供他上学,想起了他是如何刻苦攻读,想起了,太多太多……
“那时,朱重八最大的梦想就是赶快长大,到时找当年给他父母做媒的媒婆帮自己找一个手脚勤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