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军队打的是后勤(4 / 6)
燃料生产。这项任务必须以作战时的同样决心来处理和完成,因为未来的战争行为有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补充说:“这类原料的生产成本是无关紧要的。”
德国为此建立起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业。到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它已有十四家氢化厂全速运转,另有六家正在建设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已有急剧的增长日产七万二千桶,占石油总供应量的64。从军事需要方面来看,合成燃料的意义甚至更为重大。贝杰乌斯氢化法提供了德国航空汽油总量的95左右。如果没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国空军就无法升空。
尽管希特勒拥有战争机器的强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问题却从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确,那种担忧曾促使他形成以“闪电战”为基础的基本战略集中机械化部队实行凶猛而短期的攻击,以便在燃料供应发生问题以前夺取决定性的胜利。
最初,无论是1939年在波兰,还是1940年春季蹂躏挪威、低地国家和法国,这一战略都被运用得惊人地出色。西线战役实际上改善了德国的石油处境,因为德队掠取的石油储备大大超过了他们在侵略战争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随后希特勒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征服英伦诸岛的企图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败,德国看来仍然接近于称霸欧洲
也正是1940年,罗马尼亚局势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都向其提出领土要求,苏联干脆于7月1日出兵强占了比萨拉比亚。11月23日,罗加入轴心国和fan共产国际协定,当年德国对罗的石油依赖量达到94,到次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时,208.6万吨的对德石油出口比参战的100万罗军更有价值。
德国认为胜利得来不难。所以,当罗马尼亚最大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受到苏联威胁时,希特勒将视线向东转到他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苏联。从巴巴罗萨开始,占领巴库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国战役中心。
一位历史学家曾经写道:“在经济领域中,希特勒的目标是石油。夺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对希特勒来说,石油是工业时代和经济力量必不可少的东西。是战争机器的血液
谈完了石油,再来说说吃饭,德国东线每个步兵师每天消耗的补给为200吨,每个装甲师300吨,这是一天的消耗量,200吨的消耗有几十吨是食物和饲料,有13是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