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首映礼 完(2 / 6)
欢迎罪犯,又不欢迎天主教徒,现在他们必须选一个!”
简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历史背景。
因为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去往澳大利亚的自由移民越来越多,所以当地人拒绝宗主国继续把澳大利亚再当作罪犯的流放地。
到了1840年,除了塔斯马尼亚岛之外的澳大利亚运输罪犯终于停止了。而等到这位格雷爵士上台之后又想往重启此事,当地人自然对此反弹得十分强烈。
嗯,不但1848年的澳大利亚对格雷爵士很不满,1921年的爱尔兰人看到了他把天主教徒和罪犯相提并论,立马也是破口大骂。
“英国人才是全世界头号罪犯!”
“为了离婚背叛教廷的狗杂种!”
“圣公会的异端都要去死死死!”
就在现场观众的骂骂咧咧之中,“famine orphans”计划得到了议院的全票通过。
于是镜头又转回到了爱尔兰的都柏林……
“袁先生自己曾经介绍说,《饥荒孤女》的架构设置是‘抄袭’但丁的《神曲》。
法雷尔三姐妹一开始尚在人间。
随着神父的死亡和天象的改变,她们坠入了冥界。
见到乱葬坑的那一刻起,她们其实抵达了地狱的入口。
而等她们抵达都柏林,那意味着她们已经身处地狱之中……”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其实我们的袁大师这么写剧本并非真的向阿利盖利-但丁他老人家致敬,而是考虑到当时电影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恐怖片和惊悚片自然是怎么耸动怎么来。毕竟后世的观众早就经受过无数感官刺激的洗礼,编导们不弄得夸张一点,怎么吸引观众?
1921年就不同了,这年头的恐怖片在后世看来实在太小儿科了。不过反过来说,你直接就让当时的观众看类似《电锯惊魂》这样的片子,他们也受不了啊。
所以《饥荒孤女》的开场只是“惨”,而不是“恶”。
进了片中的“都柏林”之后,就开始“恶”了。
这个“恶”不但是让人感到反胃的恶心的“恶”,也是触碰人类道德底线的恶行的“恶”。
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饿”!
当然啦,仍然是因为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