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诺贝尔奖(6 / 7)
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立学者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我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
此外,扶桑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扶桑权威的“扶桑社会阶层与社会移动”的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扶桑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的得分为83.5,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3分,位居第二位,远远高于大企业高级管理的73.3分、高级公务员的70.5分以及演员的58.2分等等。
在经济收入方面,扶桑厚生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扶桑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
基础研究在大学科研中“最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经常指责扶桑在基础研究方面搭便车,因此扶桑提出了培育世界水平研究人员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扶桑经济新闻》指出,“但是,仅靠这些无法摆脱亚洲各国的紧紧追赶。扶桑有必要培育大量研究人才。”
据扶桑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论文数据显示,在扶桑排在最优秀大学之后的第二梯队大学的数量非常有限,两极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在强于基础研究的欧美各国,这一水平的大学则异常活跃,总体来说,竞争环境非常激烈。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要转变为生产力必须经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的漫长过程,像美-国、前苏-联和欧洲的发达国家,都是从这种模式走向科技强国的。”有关专家表示,“但是,扶桑曾是相对科技后发国家,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它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从开发研究着手,再向应用研究溯源,最后再深入到基础研究层面的策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桑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京城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曾向媒体介绍,扶桑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华夏不是没有人获得过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