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4 / 5)
这一次的围城大战,比之当年围攻杨刘也不遑多让,前后持续了半年多时间。
李彝超虽然手段用尽,然而在吴国的绝对力量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武义二十七年,吴军攻破夏州,将党项拓跋氏悉数擒拿至洛阳枭首示众。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消除拓跋氏的影响,杨渥命刘仁赡为西北经略,继续率军清理在围城期间曾经相助过李彝超的党项部族,经过一番血腥屠杀后,终于将拓跋氏的根基彻底断绝。
除了削平藩镇之外,吴国在内政治理上更是取得极大成就,到武义三十年的时候,吴国的人口就超过四千万,每年国库的收入都超过三千万贯。
充裕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吴国有足够的国力进行对外扩张。
在消灭夏州定难节度使后,吴国继续向西进攻,收复了河西走廊,张议潮后人执掌的归义军向吴国投降。
接下来,吴军继续向西,将势力重新伸展到西域、青海,西域诸国纷纷派遣使者来洛阳朝见,一如当年大唐盛世之时。
除了向西扩张外,吴国同样没有忘记海外的领地,虽然这些年吴国并没有继续在海外开疆拓地,但原有的地盘却在这二十多年里得到极大发展。
许多新兴海港城池出现在海外,进一步促使海外贸易的兴旺发达,海关税收成为吴国的一项重要财政来源。
当然,在对外方面,吴国最重要的战事还是与契丹人的交战。
为了消除契丹的威胁,吴国先后五次发动大规模的征讨,动用的兵力最多达到二十万大军,就是兵力少的情况下也有五六万人。
这五次大战,吴军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过失败,甚至是惨败,其中折损最大的就要数第三次出兵。
武义三十三年,杨渥命李承鼎、刘仁赡各自统领六万大军出榆关,进讨契丹,结果却遭到契丹人的伏击,两路大军都大败而归,折损士卒近两万人。
如此大败,对于吴国来说完全无法接受,仅仅过了三个月时间,恼羞成怒的杨渥便下令再次征讨契丹,这便是第四次征契丹。
而这一次,杨渥不仅出动了规模空前的二十万大军,更是决定亲自统领大军。
二十万大军从榆关出发后,深入敌后八百余里,斥候终于打探到契丹主耶律德光此时正在松漠府。
于是杨渥下令让李承鼎继续率领步军向松漠府进发,他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