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德国(2 / 3)
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好,经验越来越丰富,而卖力气却会因为人体的衰老是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德国工人在进入不同的单位之前,都是经过了相关技术学校的多年技能培训,可不像我们的工人那样没有一技之长。
支撑点就在于德国的企业和我国的企业也完全不一样。前者愿意为教育买单,而后者不愿意,拿来主义,只想着拿过来就可以直接用,好免去自己去培养人的中间环节。
再有,中国企业的想法往往就是,我培养了你出来,你嫌我这不好,那不好,钱又少了,而别人一多给钱就跑了。且不亏大发了?
德国企业可不会这么想,即便是从我这里跑了,也还是在替德国干活儿,国家受益了,那么就是大家都受益了。”贾有为侃侃而谈道。
他停顿了一下,感觉到话说多了,有点口干舌燥,于是就拿起装有纯净水的玻璃杯是喝了一大口,又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江南省想要突击培养起来一批数控机床的技师就直接尴尬了。既然是培养技师,那么就得有高级工人。
可是,别说懂数控机床的高级工人,连中级工人都没有。在那个时候,全中国能够懂数控机床的人,除了在大学里面站在讲台上面教书的相关专业老师之外,中专技校,工厂里面的相关从业人员,还在用过去那种早就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给淘汰的老式机床在教课,生产。
现如今,即便不再像过去那样out,也还得进口德国或者岛国的数控机床。再不然,就是他们的刀头。
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旧掌握在别人的手上,那么就得受制于人。我国政府苦口婆心的说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没有多少改善?
最主要的就是我们中国人丧失了过去那种执着于把一件事情给做好的精神,心态上面太过于浮躁,注重短期收益,缺乏长远眼光。不管是德国,还是岛国,世世代代从事一个行业的人是随处可见。
祖父,父亲,自己,三代人都在一家厂子做同样技术工作的也很多。我们呢?除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垄断行业,大国企有过这种现象,便是五花八门的家庭职业,失去了一种传承。
下班之后,一家人可以在吃饭或者休息的时候,接着谈论怎么改良和提高技术,毫无保留的进行交流。
既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感情,又是工作上面的讨论,提高技术水平。这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