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2 / 4)
。周总管请看,向北过黄崖洞小道,至龙泉,然后顺乡水向西。早已绕到北方了,那里是武乡,与石峪差得太远了……”
“武乡?”
不止周坎发现了问题,李小喜、高行周、赵在礼等人都是同声惊呼。
一种可能性立刻出现在众人的脑海中:李嗣源在石峪吸引燕军注意力。李嗣昭和周德威从武乡出奇兵,偷袭黎城!
接下来,无论是西进襄垣。甚至更进一步,继续南下潞州,都会造成燕军整个防守体系的极大混乱!
周坎的额头上已经见汗了。
李都头讲到这里,自己也发现情况有些不对,连忙道:“必须加强黎城的防守!诸位将军,马虎不得!”
陈虞侯在一旁怒道:“早说啊!”
李都头心中大悔,抬手给自己脸上拍了两记清脆的巴掌。
周坎顾不上斥责李都头,向左右急问:“这几日有没有黎城的军报?”
陈虞侯亲自赶到附帐,没过多久,抱着一摞军报文本冲回了大帐,几个参军围上去,快速的一本本翻开,也顾不得拾掇,看完一本扔下一本,又拿起一本。
一名低级军官怯生生的在大帐之外徘徊,不时探头向大帐之内张望,却被刘虞侯看见了,向周坎道:“总管,那是朱押衙,负责黎城、东阳方向军报的第一道审核。”
按照燕军的作战指挥体系,战场各个方向的军报和消息会被划分成片,分别由不同的参谋军官审看,如果有需要处理的军情,则送往高一级军官进行第二道审核;负责第二道审核的参军负责甄别军报的重要性,在职权范围内发往各有司、各部门直接处理;如果军报很重要,则需要报送如刘虞侯、陈虞侯这样的高级军官,由他们来处理,或是直接处置,或是报周刊决定,亦或是在大军军议中提出来商议。
刘虞侯所说的这位朱押衙,就是负责黎城和东阳方向军报第一道审看的参谋军官,黎城方向每日一发的军报在他这里已经存档了数十份,全部都是报平安的折本,却不想今日陈虞侯亲自过来讨要,二话不说全部拿走,神态甚是焦急。这让朱押衙心中万分不安,故此跟了过来,却近不了帐前,只能远远隔着等候。
周坎等不急陈虞侯等人一份份翻看,当即把朱押衙传了进来,询问黎城有没有异常。
朱押衙说黎城方向很平稳,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情况,只是前些时日报过,说是浊漳河涨水,其他再也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