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究竟是谁?(2 / 5)
这一回太平倒是答的很肯定,“若是如此,我那梁王表兄必死无疑,母皇会很高兴你给他提供的这个去强枝的机会”
仍在缓缓踱步的唐松自然明白太平的意思。弱干强枝实乃为君者的大忌,当年汉武帝刘彻欲立幼子刘弗陵为嗣君前先杀其生母钩弋夫人,就是害怕自己死后会出现主幼母壮,弱干强枝的情况。
而司马懿之孙,西晋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就因为没处理好这个问题,晚年大肆分封宗室为王,最终导致其一旦身死,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干弱枝强,诸王为争抢皇权引发八王之乱,并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使得一统天下不过五十年的西晋分崩离析。
史鉴不远,方今武承嗣嫡长子武延基年纪太幼,人又淳厚。武则天也日渐老迈,而武三思却正值壮年,若真选武延基为嗣君,在武氏宗室内部其实已显弱干强枝的苗头,对此武则天不能不考虑,即便她现在不考虑,待年纪再大些,身子再弱些时也必然会考虑。
在这等情况下,此时武三思事发实在是给了武则天一个解除后患的绝佳机会,亲生儿子都能杀两个,遑论一个内侄?
这也就是太平所言若武延基为嗣君,此案足以让武三思必死的根本原因。依旧是非关善恶法纪,一切以政治需要为先。
想到这里,唐松感到一阵深沉的悲哀!为了获得武三思谋害武承嗣的确证,死了多少人?连上官明都折挤进去了!而今确已是证据确凿,但事件最终的发展结果却跟这证据没了多少关系,一切只取决于武则天的一念之间。
这操蛋的人治啊!生生将上官明等人悲壮之死的意义消解的如此苍白而虚浮。
从没有一刻如现在般让唐松对“依法治国”理解的如此深刻。
一些个杂乱的思绪之后,唐松问了太平最后一个问题,“依你之见,武三思与武延基,圣人究竟会选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太平苦笑摇头,“你这个问题除了母皇自己,普天之下竟没有一个人能答出来的。不过若是母皇选了我那表兄,我倒是一点也不意外”
言至此处,自薛绍死后,骨子里的生性就变得阴冷的太平的声音里居然有了些伤感,“我母皇有四子,两个内侄。但她对侄子可比对儿子好多了,这六人中尤以武三思最为得宠,这些年凡他想要的,母皇还没真驳过他”
哎!又是一个不想相信却不得不信的事实,武则天的六子二侄中,她确实是对内侄比对儿子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