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4 / 5)
对前三位皇子的否定。
到时候难受的,不止是敬坤一个人,还有敬亭和敬惒。他们肯定也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毕竟和他们相比,敬翊的优势也没有说特别大。
这和裴清殊当初的情形不一样。当年裴清殊虽然也是排行靠后的皇子,但他的皇兄们和他相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明显的劣势。所以裴清殊上位的时候,才只有老十有些意见,其他人都没什么话说。
而现在,别说敬翊在刻意藏拙,就算他没有,光凭记忆力好这一点,怕是也不足以服众。
所以综合所有因素考虑,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才是最为顺理成章、也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的。
起码敬坤做了皇帝之后,不至于引发手足相残的局面。
所有儿子都能活得好好儿的,还能发挥自己的本事为国效力,这就是裴清殊在平定匈奴之后,现在最大的心愿。
所以回京之后,裴清殊处理政事的时候,就经常把几个儿子带在身边,尽量多教他们一些为人处世和平衡政局的道理。
除了对敬坤之外,他不曾对任何人直言过打算立敬坤为太子的意思。不过几乎所有人都能从裴清殊对敬坤的态度中看出来,裴清殊对敬坤是最为重视的。
心思再敏慧一些的人还能看出来,裴清殊教给敬坤的,许多都是“为君之道”。
不知该说是宋家人还是宋池十分聪明,在这种情势之下,现在与宋家交好的大臣们,已经不会再在朝堂上提立太子的事情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裴清殊已经属意于皇长子了,只是暂时不想正式册立太子而已。若是顺其自然的话,敬坤就能在裴清殊认为合适的时间顺利登上太子之位。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逼着裴清殊尽快定下太子名分的话,反倒有可能出现反效果。
至于其他皇子的支持者,在看出裴清殊的态度之后,也不敢再贸然请立太子了。
不然的话,他们非常容易弄巧成拙,反倒把敬坤推上太子之位。
于是裴清殊很高兴地发现,最近自己的耳根子清净了不少。起码没什么人在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说什么“请皇上赶紧立太子,以定国本”这样的话了。
专心致志地在雍定十三年的科举中选出了一大批人才之后,裴清殊打算为打破世家大族的势力,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让所有公侯伯爵像亲王、郡王一样,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