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争议 (3)(19 / 24)
骋,彻底冲乱了对方的阵型,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倒出乱窜,官军乘机击溃敌军,乘胜追击五十里,斩获无数。
而狄青也因此加官进爵,甚至官拜枢密使。
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将乱权给大宋王朝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又加上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贫寒出身的狄青就成了文臣们心中一根时刻都想拨去的刺。
于是乎各种非议接憧而来,什么长得太帅,名气太大,颇具帝王之相等等留言四起,甚至六塔河决堤之事,也尽量往狄青身上扯。
俗话说得好,谣言一张嘴,辟谣满腿跑,慎密寡言的狄青为此也是苦恼不已,甚至都上了辞官的劄子,但文臣们依旧是不肯放过他。
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群臣们不断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都认为狄青应该外放,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江山社稷。
常言道,人言可畏,舌箭难防,更何况是一群神经质的偏执狂,而宋仁宗赵祯又是耳根子软的君王,猜疑之心比较重,于是乎至和三年,狄青被外放陈州为官,最终郁郁而终,享年不过五十岁。
正所谓挂帅平南建奇功,一代武曲难尽忠。
想起狄青光明磊落的一生,以及最后惨淡落幕,赵祯也是唏嘘不已,好在他已经不是历史上那个狐疑不定的宋仁宗赵祯,他相信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狄青这颗百年一遇的武曲星将冉冉升起,照亮大宋帝国的万里江山。
天圣元年十月初一,年仅十七岁的狄青救驾有功,被赵祯授予殿前司骁骑军都指挥使,狄青可以说是瞬间升了N级,一跃成为大宋最年轻的骑兵将领。
狄青擅长训练骑兵和用骑兵作战,所以把狄青提拔到殿前司骁骑军只是第一步,训练一只能征善战的骑兵才是赵祯的最终目的。
烟花若殇:这章补昨天!
本书部分情节,以及文臣武将,及妃子的年龄都遵循正史,本人也是尽量避免过于雷人的情节出现,太后刘娥的称呼一般是吾,而哀家这种称呼正史上无任何记载,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当然本书也是文学作品,而且本人也蛮喜欢这种称呼的,所以各位书迷朋友就不要再拿此事较真了。
0062章 发火
福宁殿内,赵祯正在殿外看着工匠们给其它宫殿加装避雷针,而他此时却在思索着组建一支骑兵所需要的钱财、装备等等。
一上来就组建一两万人的骑兵队伍,大宋眼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