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基础刀法大成(1 / 3)
赵泰在院子里检阅丫鬟交上来的作业本,只觉她们的学习进度之恐怖。
到了什么程度呢?
她们不至把千字文完整,一字不错的默写了下来,更是连拼音都写了上去。
在赵泰给她们的平板电脑里,就有一整篇标注了拼音的千字文。
这才几天时间啊,她们就能学成这样,再教下去那自己还会缺人用?
“看来我还是小瞧了这个时代的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往知识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更因为传播的难度导致识字率低下,但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没有地方学,也没人教他们学。”
种种原因一相加,那就全都能解释得通了。
赵泰看了一眼众人,却发现她们面容带着忐忑,生怕赵泰挑出些毛病来。
这让赵泰有些无语,原以为是幼儿园的程度,结果都跳到小学了,想当初让他学习还要死要活的。
现在连古人都比不上,让他情何以堪。
当然作为主人,他肯定不会去说这些东西。
“不错,汝等当真让吾刮目相看。”
赵泰一句话让众人露出笑容,要不是他在这里,恐怕都能跳起来蹦三蹦。
接着赵泰又检验了一下,发现她们确实掌握了这些知识,也就将众人散去,把王翠留了下来。
“小翠,与吾说说,往日都怎么学习的。”
“还有哪些本子明明很多,为何所用极少?”
他没有怪罪的意思,只是纯粹的想了解一下。
“庄主,奴婢等仅是拿出时间来学习,每日深夜实在困乏才睡去。”
“似那等纸笔,勿需多思既可知珍惜,这才未多用,然识字书写仍需纸笔,婢子曾闻精舍学生以沙土练字,如是效仿替代纸笔之耗损。”
精舍,也有另一个称呼叫精庐,是先生私人讲学援徒的地方。
汉朝流行且开放的是私学,教育方面并不完善。
而因为僧侣进入中原,他们也跟儒家先生用精舍和精庐的名字。
这儒家正统先生就不干了,更不愿意跟僧侣共用一个名字,主要还是共用一个名字让人分不清是谁家的。
后改精舍为书院,虽然书院已经出现,但普及率很低。
值得一说的是,学校这个词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