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一更(4 / 4)
同仁,修满五年书籍,崔氏收藏可以随便抄录,甚至带几名弟子一起来帮忙也行。
此言一出,天下皆惊,然后就是各种歌功颂德的夸赞,甚至除了崔氏治下,别的地方一些闲在家里的文人也在想尽办法“偷渡”到济阳,这机会可是千载难逢!
各大书院也纷纷来信表示自己这里其实也可以帮忙出力的,他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挺多能干的!
时知早为书院准备好了邀请名单,这里面的名字都是反对在书院开设“格物学”且在各个书院声名地位很高的,这么好的传承机会当然得让这些“卫道士”亲自参与。
知微书院寂寞了近十年,这次突然又开始热闹起来,甚至因为后面即将到来的人太多,崔氏又加盖了几座别院。
不说别的,江南有近半赋闲在家的知名文人或者大儒都到崔氏报名了,再加上他们带的弟子,盖的这几座别院都不一定能够用。
时知表示:“那就再多盖,吃穿用度都不要委屈先生们,务必做到宾至如归。”
修五年书,再抄录几年书,没个七八载怕是不够,时知甚至还贴心的表示,在济阳可以多盖些院落,这些人要是愿意带家眷,崔氏也提供住处,当然家眷的生活费要自己解决。
不到半年,济阳安置的大儒、文士及其弟子已经将近四千多人,整个崔氏治下除了还在书院读书的学子或者准备考科举的儒生,凡是有功名或者名望的文儒,到济阳“修书”的近乎去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