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更(3 / 4)
起来。
至于此刻坚守在前线的边军能否坚持等到崔氏大军的救援,靖州困局又能否迎来转机,一切都是未知。
文章最后一段话写得引人深思触动,“国之蒙难、国人哀乎?国人哀乎,亦当如何?崔氏女郎亲赴前线曾有一寄言:天下骨肉皆为同胞,戮吾同胞、侵吾疆土,崔氏时知虽是女子,亦无惧外侮,誓为靖州边军英灵与黎民冤魂报此血仇!若崔氏时知与同袍身死疆场,万望天下诸君秉承无数英魂遗志,同仇敌忾、共抗外辱!”
此文读完或是听完,无人能不动容,从文人儒生到目不识丁的街头百姓,无数人的爱国情怀被点燃,然后一些原本就关注家国大事的人忍不住开始或深或浅的去思考“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八个字的含义。
英才书院的山长看完报纸后当着所有先生和学生的面沉声道:“今日才知何为巾帼羞煞须眉,汝等往日自诩美玉良才,皆有一腔济民抱负,然与崔女郎比可有其一半对家国天下的忠义热枕?”
“崔女郎让吾辈汗颜!”众人皆拱手一礼,这等高义他们再无不服气之言。
除了关于时知以女子身份去保家卫国被人讨论,北境边军也再次投入众人的视野,靖州告急后大家才发现一件他们忽略已久的事。
从大良动乱到社稷分裂,所有人都在关注逐鹿中原的各方势力,却把一直坚守在北方边境驻军遗忘彻底!
他们没有朝廷、没有支援甚至已经被所有人遗忘,可他们还是在边境咬牙坚持了七八年,这是何等令人钦佩的忠勇仁义!
西关军多年游走在生死边缘,林氏以全族忠勇殉节,慕容氏交托后事一般奔赴战场,他们无名无利,只为道义,就可把生死荣辱皆抛诸脑后这么多年。
大家被无条件保卫这么久,怎能把这等恩义忘掉,又怎能视为理所应当!
《启智月报》这次报纸没有按照以往板块排版,上面两篇文章就已经占据一半多内容,后面是一篇关于并州的难民接收报道,上面详细记录了难民接收情况,表明崔氏现有物资大部分要去支援靖州前线,靖州难民安置还缺大量物资。
报道发出之前并州、桐州的一些爱国人士已经自发捐物捐粮,然而难民数量巨大,现在这些仍旧是杯水车薪还需众人支援,文章最后提供了接收捐赠的几处衙门地点。
最后一部分是一个数据榜单,公布的是捐赠人姓名与捐赠数量,大多都是并州、桐州的大族、富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