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7 / 9)
如意轻轻敲了敲南洋。
“交趾布政使司。”
“旧港宣慰司!”
……
“这里曾经是前明的旧港宣慰司。”胤礽强硬着拉着还想去安南搞风搞雨的胤禔离开。
大清留了一艘汽船,让陈廷敬等大臣协助北京来使处理安南和柬埔寨事宜后赶上大部队,其余船只拔锚启航,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停泊。
胤礽试图用前明永乐帝时期的风光,转移胤禔想去打仗的注意力。
胤禔穿了一个宽大的袍子遮蔽阳光。他抱着手臂道:“真他娘的热。前明的国土这么远?又是永乐帝的孙子废弃的?”
胤礽已经不再阻止胤禔说脏话。因为他发现阻止无用。
耳朵自动滤过胤禔的脏话后,胤礽道:“是永乐帝的孙子。他也是为了国计民生。”
胤礽见胤禔感兴趣,赶紧给胤禔介绍郑和下西洋的事。
其实郑和下西洋,并非如后世所想的那样,只是当冤大头到处送东西。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永乐帝对外扩张政策的一环。它为大明皇家内库赚取了大量钱财。
郑和在南洋马六甲、新加坡、旧港等地建立军事基地,实质上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不断通过马六甲海峡对外贸易。
为了保障大明官方做生意,永乐帝进行了非常严苛的禁海令,以防民间和官方抢夺生意。
在这个时期,大明在南洋、甚至在整个世界都拥有海洋霸权。
可惜永乐帝不懂经济。他为了让大明官方做生意不准民间做生意,赚的钱抵不过税收损失的钱。
后来永乐帝的孙子宣德帝听内阁阁老所言,废弃交趾、马六甲、旧港、新加坡等明军在南洋的势力,不与民争利。
胤禔翻白眼:“他傻吗?他放开海禁,官方和民间一起做生意不就行了?又能赚钱,还能有税收。因噎废食?”
胤礽道:“他心是好的,只是大明阁老不懂经济学,而且他们特别鄙视经商。后来他们把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都烧了。可惜那些宝船设计图啊。不过咱们大清已经有了更好的船了。”
胤禔再次翻白眼:“大臣不懂经济学,他自己不会学吗?孙子就是孙子。永乐帝也不懂经济,他至少知道控制海峡和港口收保护费。听说前明中后期国库现银没有超过一千万两的时候?”
胤礽叹气:“是啊。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