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3 / 5)
开吏部时,裴少淮作为吏部考功郎中,前来相送。
王高庠脸色沉沉,疲惫且不甘,看得出来,他是真实在为东宫失势、自己失权而遗憾,唯独没有懊悔。
他见到裴少淮过来,掩不住怒意。裴少淮还一言未发,王高庠便嗔怒道:“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现在早不是‘尧舜禅让天下’的世道了……东宫失势,淮王入京,这便是你想见到的吗?”水火不容,寒暑不兼,天下只能有一个储君,太子不能重权在握,自然会有兄弟觊觎夺之。
意思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太子能牢牢握住权柄。
“吾为太子之师,莫不成会害他?”王高庠道,“储君无臣子,宛如自断两臂,天底下还没见过哪位储君没有臣子簇拥而安然继位的。”
他质问裴少淮:“你既也是站在东宫一边的,为何要愚蠢到被人利用,伤了东宫筋骨,让人趁机而入?”
兴许是动了真怒,王高庠自己都没注意到说漏嘴了。
裴少淮闻言,暗想,“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出自韩非子之口。
“尧舜让天下”是因为旧时生产力低下,领队做事十分艰难,位高反而劳苦。而今的世道,小小一县令,一世之财,可保三世之富,又哪会有禅让的道理?这也是韩非子的见解。
王高庠是妥妥的法家追随者。
朝堂上,多的是人披着儒家的皮,用法家的思维当官,这很正常,因为儒家孝善拿来写写文章尚可,若是照搬到当官处事,则是一地的鸡毛。但像王高庠这样忍不住脱口而出,把法家的话术挂在嘴边,就不正常了。
毕竟法家还有一位代表人物——商鞅。他所著的《商君书》被历朝帝王视为禁书,因为《商君书》代表的是帝王心术,帝王们怕有人看了此书,掌握驭民之术,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寻常人家,即便是要学法家,也是披着儒家的外衣学,而不会如此明晃晃地挂在嘴边。
面对王高庠溢出的愤怒,裴少淮应道:“你我所见终究不同。”
即便都选了东宫,立场还是不一样。
“下官恭送尚书大人归府休养。”行礼之后,裴少淮甩袖离去。
……
京察一事冷了下来,相反,万寿节大操大办,光禄寺甚至需要从别处借调人手。
因为都长了一双三角眼,裴少淮总莫名觉得王高庠与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