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5)
衡成为了本乡中老年妇女最疼爱的后生晚辈,井边遇到的大娘婆婆都争着抢着帮他打水,念叨着写字的手怎好干粗活,没等他拒绝完,她们便已把自己打好的水倒进他的桶里。
卓慈衡看在眼中咧着嘴乐,待回去路上才低声对卓思衡笑道:“哥哥,我看幸好乡里没有和你年岁差不多的姐姐,不然这些婶婶嬷嬷非得为争你当自己家女婿和孙女婿打起来不可!”
“最好别,我可消受不来。”卓思衡听了小妹语气脆生生的调笑,方才读书半日的疲累也消减大半,随口聊着,“你又跟荣大夫进山采药了?”
慈衡正是八岁上下最活泼可爱的年纪,说起家里琐事却仍有无忧无虑的轻快调子:“姐姐药吃没了,我再备着点,爹入了秋又要咳嗽,我也得先……那个词怎么说来着?”
“未雨绸缪。”卓思衡很是无奈。
全家上下四个孩子,三个都是读书的好苗子,唯独慈衡,见了书本和字就打瞌睡,倒是跟着卓衍学了不少字,可还是不怎么吃学读书。不过她却仍记得幼时志向,跟着乡中一个从前的军医学了些药性医术。卓衍总是担心慈衡的学业,卓思衡倒是总宽慰父亲,个人有个人的缘法,能找到喜欢的事并且坚持,也是活着的一大幸事,孔夫子不也讲过因材施教的道理?在他给父亲灌输过现代个性教育理念后,卓衍便也不再烦忧,深虑之后托人从城里带了两本医典药书回来,以此当做书经相授,反而慈衡也跟卓思衡一道点灯熬油看得津津有味,这两年在学业上另辟蹊径颇有进益。
虽然卓思衡自己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与排头兵,但他也深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应试教育,只是时代所命,必须适应,若是慈衡和他回到现代,那他肯定把历年高考知名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打印出来挂她屋里,还要语重心长说:“妹妹啊,看看这分数,不学能行吗?”然后天天揪着这丫头和自己一起往死里念书做题,毕竟这关乎命运、未来和生活,更是想要实现她理想的唯一途径。而此时所处时代又不像他的来处,想当医生还是得先走过应试教育的独木桥甚至还得是佼佼者才能跨入医学殿堂门槛,如今慈衡有这个环境条件和能力接受个性教育,倒也不必闷头朝一个路走,或许她的能耐和缘法比他们其他三个读书的孩子都更别有莲华。
这番思绪被慈衡快活的声音打断:“对!哥哥真有本事!将来定能高中!”
他立即反应过来,接着刚才的话说道:“你别转移话题,哥哥问你,爹答应你和荣大夫学点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