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父子南巡番外二(2 / 4)
现实,比如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要写儿童可以写童心,比如那位“你偶尔可恶”先生的《伊犁文化漫画图集》;要写才子佳人、皇家风流的故事那也有……这就是一支笔的可爱之处。
一时间三楼的讨论话题一变,又开始讨论这些年新出的写作题材,比如有外国年轻人和大清年轻人的国际爱恋,比如海外冒险故事,接着又不知道怎么说到当年大清国的第一次出海。
弘晙一派安然,永琢听他们说起九爷爷,更是竖起小耳朵,眼睛发亮……恰好那些人也在琢磨怎么继续和他答话。
透过竹帘隐约可见那位父亲摘了墨镜在专心品茶,而小娃娃则是端坐倾听的模样,有人就大着胆子问道:“听小公子的口音不是当地人,可是第一次来苏州?”
永琢的大眼睛亮的好像小太阳,转身,正对他的方向回答:“第一次。”
对方更高兴:“苏州的美食美景美人儿,喜欢不?”
“喜欢!”只是他的年龄受限制,有些美食无法品尝。
“小公子可有见过大海?”
“见过。大海很大,很蓝,喜欢。”
“哎,见过大海好。小的时候就要去看看高山和大海。”
“可别。还有人说小孩子应该去京城看看,哪有那个财力?现在那些所谓的教育家很多都是空谈空论,一点儿不切合实际。不信,小公子你和伯伯们说说,你是为何去看大海?”
“因为阿玛喜欢,我也喜欢。”
“听听,喜欢。喜欢。这次是重点。”
三楼的人一时间又讨论起当前的儿童教育问题,反正文人嘛就是一张嘴巴,一支笔,吃吃喝喝伴随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爽快,痛快。
刚刚那位当场写出来《马嵬》的少年郎听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问道:“小公子学习过杜甫先生的‘三吏三别’吗?”
永琢正一边听他们谈话,一边奋斗一碗桂花鸡头米,听出来少年郎的声音,咽下嘴里的香甜的汤水,站起来回答:“没学过。去年台风上陆,福建沿海一片汪洋,我和阿玛都见过。”
又是刹那的安静。
去年冬天福建发生大灾,举国轰动,他们很多都有去救灾,几乎每个人都量力而行地捐献物资,听到小娃娃说他当时和他阿玛也在福建,顿时感觉关系亲近很多。
一道骄傲且矜持的声音响起:“我当时也领着儿子去了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