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当皇帝的那些事儿(2)(7 / 9)
无数农民涌到码头那边,帮着建码头。
黎青执也没有亏待他们。
买猪给他们吃肉成本有点大,黎青执就让大齐的海军在操练之余,护着渔船出海捕鱼顺便帮忙捕鱼,然后给那些建码头的老百姓顿顿吃点鱼,这样老百姓干活也有力气。
反正码头就这么开始建了,不过等建好,肯定要很久。
建码头的同时,黎青执找了人,让人烧制水泥。
当皇子,尤其是当一个有实权的皇子真的挺好的,很多事情他只要吩咐一句,就有人帮他去干,还不用担心被人抢走秘方。
没人敢偷皇家的东西。
码头如火如荼开始建造的时候,大齐的盐价越来越低了。几年前,黎青执给张巡抚提供了好几个制盐方法。
齐钧当时就推广了一下,从那时开始,大齐的那些盐场的食盐产量,就越来越高了。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盐价并没有下来,一直到最近,盐价才有所降低。
与此同时,黎青执派去南方找红薯的人,找到了红薯。
黎青执记得,在他所在的世界,红薯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沿海地区种植了。
为此,他专门派了人去找,果然找到了。
红薯是一样很不错的农作物,推广一下挺好的,可以让老百姓填饱肚子。
但想要靠红薯解决饥荒,让大齐的百姓都吃饱,那是不可能的。
大齐不是现代,没有化肥,水利设施也不好,就算种了红薯,产量也没有现代那么高。
黎青执记得他有一次,看了一本某个知青写的自传,那知青所在的村子,在六七十年代会大片地种红薯,当做粗粮吃。
但因为没有化肥农药,大部分时候,他们种出来的红薯个头都挺小,那些红薯外表坑坑洼洼,里面还都是粗纤维。
这知青和村里人,吃红薯吃得想吐就算了,还吃完没多久就饿……
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份,要是遇上旱灾洪灾……红薯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被推广开,但清朝饿死的人依然很多。
后来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再没有人饿死,主要还是化肥和农药被广泛使用的缘故。
但推广红薯的种植,总归是有好处的。
黎青执还想让人去找一找其他产量高的农作物,都种一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