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5)
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延下去,大唐必定能一代接一代地昌盛下去。即便老天仍不愿庇佑大唐,至少她们也算尽自己所能尝试过了。
太子是个十分好学的少年郎,跟着阿晗学了一段时间,别的不敢说学了多少,勤思好问的精神算是学了个十成十,经常把东宫诸官问到山穷水尽。
瞧着太子长势喜人,阿晗心中欣慰得很,唯一比较令她为难的是同僚们时不时用谴责的眼神看她几眼,看得她怪心虚的。
唉,其实她也不想祸害大家,可还是大唐的未来要紧对吧!
储君的培养可不能轻忽啊!
有些事,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比如以前许多人都不习惯在早朝队伍里看见女子,后来女子有资格入列多了几个,他们也就看习惯了。
等到阿晗习惯了“郭侍郎”这个称呼以及与此头衔相关的各种事务,她又被调去顶了中书侍郎的缺。
都是侍郎,看起来是平调,实际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范围还是不一样的,中书省是负责拟定政策,而门下省则负责审核政策。
最开始三省的地位算是平起平坐,但后来渐渐就出了些偏差,受重视程度大抵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嘛,执行部门。
众所周知,负责干活的都是有功劳得和上头共享,出了错得负责独自背锅,所以久而久之尚书省在三省中就属于垫底衙门了。
而反过来推断,负责制定政策的中书省因为直面天子,又手握着草拟政策的大权,逐渐便成了分量最重的衙署。
如果宰相处于满员状态,那负责把控中书省的这位无疑是三位宰相之首。
要是阿晗回来那会儿就被摆到中书省去,许多人可能都会极力反对,但是,还是那句话——很多事看着看着也就看习惯了。既然圣人铁了心要重用这位郭侍郎,他们又何必跳出来拦着?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朝中不少人都已经和阿晗交好许多年。既然基本都是自己人,他们自然乐于让阿晗更进一步。
只要对自己有好处,阿晗是男是女又有什么要紧的?
何况既然都已经入朝为官,
他们也是想干出点实绩来的,名留青史这么大的诱惑谁能抗拒得了?而他们这位郭侍郎恰好就是那种想要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能跟着这样的上官干活,他们心里也踏实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