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点泥成金(3 / 11)
塑造出来的动态,其实不怎么舒服。李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古书上的解释也非常多,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花“,大概是指马脖子这个位置的装饰,非常漂亮。“五花“当然也是一个泛指。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但我们有一个更重要、使用更广泛的发明,反而没有被列入四大发明,这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国“都叫cha,意为瓷器。
首先要讲陶与瓷的界限在哪儿。第一个界限,是烧造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烧成,黏土随处可取,往深一点儿的地方挖一挖,可能就有黏土,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瓷器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烧成。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土。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1000度以下,除了唐三彩,唐三彩在1100度左右。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
第三点就是吸水率和透光率不同。我们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透光;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它都不会透过光线。这是科学的界限。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瓷器的呢?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了。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真正意义的瓷器,应该在东汉时期产生,距今两千年。那么,原始青瓷已经达到了一些客观条件,比如不吸水、烧结温度比较高、使用的是瓷土。尽管瓷土的质量比较差,但也是瓷土。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划时代的贡献。瓷器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强度大于陶器,在生产中想做成什么样子,基本上就能做成什么样子。当然,最早的瓷器生产不能太随心所欲,比如今天我们可以烧出5米高的大瓶子,在过去是烧不成的,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瓷器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原材料便宜。中国早期的容器,尤其贵族使用的容器,很多都用铜来制造,成本非常高。汉代还有一种贵族常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瓷器改变了这个局面,它的原材料就是瓷土,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相应也就增加了。
再有一点,就是相对来说,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瓷器的原材料,所以在古代运输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工匠可以带着技术走。只要学会怎么烧造,就可以从甲地到乙地展开这门技术,去异地烧造,而不需要把瓷器从甲地运输到乙地。古代运输的成本非常昂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