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天目变(5 / 16)
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这个诗上讲,这是一个证物。我一直讲,文物是一个证物,它有和证据来说话。
我们在一千年前的这个枕头上写的这句唐诗,跟我们后来知道的唐诗有四处差异,那么起码是有两个可能。第一,口口相传。这个诗歌就出现了差错。那么究竟是谁的差错呢?是后来写书的,记录在书上的人的差错呢?还是工匠的差错呢?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诗歌经常是经过后人润色。我们见过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诗歌有很多不同,对吧?你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时候是“两岸猿声啼不尽“,不太一样。那么诗歌,如果成为书的时候,润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比较高深。你比如“江边渔父对愁眠“和“江枫渔火对愁眠“呢,那显然“江枫渔火对愁眠“显得有点玄妙。诗歌就是有点玄妙,大家才觉得深。“江边渔父对愁眠“就比较形象了。所以,我觉得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磁州窑的瓷枕特别有意思,画的《西游记》。我们一般说《西游记》朋朝才有嘛,这明朝才成书嘛。那么《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是金元时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个《西游记》瓷枕上面没有沙僧,就仨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广东博物馆的那个《西游记》的枕头上是四个人,全到齐了。
《西游记》这个故事始于南宋,那么史实是唐代不用说了。《玄奘西游记》已经给大家讲了,它是始于唐代,那么南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游记肯定不能领着一个猪,领着一个猴,那是肯定不这事,对不对?它经过民间的演绎,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二百多年。那么在民间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这个文物就很确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个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喜欢文物?文物为什么有证据力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个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么梅瓶当时干什么用的呢?就是装酒的。为什么?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沽美酒“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写着“醉乡酒海“,那也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个磁州窑的一个梅瓶,上面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连广告词都写上去了。说得挺狂的,“天上应无地下有“,写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们说了在晋冀鲁豫这四个省内的所有的民间窑口,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丰富。民国以后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间。最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