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天目变(7 / 16)
它史书上记载,它“刀刀见泥“。
那么,耀州窑整个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个衰落的趋势。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个的花都是凸起来。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它就开始是阴刻。然后,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艺开始简化。
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它要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是宫廷单用,我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它一定要考虑这个途径。工艺要简化,要提高它的生产力。我们从这个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过这么样一条道路。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去陕西旅游的人,可以看见。倒流壶,水是从这个底下灌进去的。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灌满以后呢,把壶正过来,中间有个芯,然后把水倒出来,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里面堵死了。这种壶当时是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壶。这件东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发现的,作为国宝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2007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耀州窑的倒流壶,拍了万多美金,非常粗糙,比这个壶差远了。一个壶卖了0多万美金,非常贵。
我们在官窑系统中,讲了“钧窑“和“定窑“。那么北方的四大窑系中,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那么钧窑的特性,它跟其它窑口有一个不一样,它比较简单,烧造比较简单。它跟耀州窑比起来,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的。不信你们自己,拿一个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术相对要求低,那么它的烧造得就非常广泛。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以河南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钧窑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窑址,专门烧钧窑。那个钧窑烧的,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钧窑。那么北边我们的山东、山西、内蒙、东北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钧窑。胎质完全不一样,胎质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么样的胎都有。
由于这个钧窑的广泛生产,所以它质量得不到保证,从宋、金、元,它质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窑的钧瓷呢,在北方的广泛地区都是烧造碗和盘,就是大量的民间用具。我们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非常漂亮,当时民间使用的器皿。那么,宫廷的东西大部分是陈设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为了看的。
那么民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钧窑的窑址的时候呢--我们刚才说了,钧窑的地位历史上并不高,但是到了民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